龍七公:關顧少數族裔 建設共融社區

根據中期人口統計,在香港的少數族裔人數達到二十六萬,約佔總人口百分之四,當中南亞人士是最大的族群之一。然而,在七萬南亞人口之中,領取綜援及其他福利津貼的比例卻較本地華人為高,當中更有三成貧窮家庭育有兒童。對此,香港政府若要保持國際大都會的形象,就必須認真處理貧窮問題,而少數族群的需要是不能輕易忽略。

早婚多產收入偏低

事實上,香港少數族裔的增長主要由南亞人士帶動,過去十年即增長百分之四,當中主要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及尼泊爾人。除印度裔普遍擁有較高教育程度外,其餘族群大多只能從事基層性的工種,甚至基於社會融入問題令其長期待業,成為收入偏低及貧窮風險較高的社群。另外,較之本地華人圈子,其二十五至三十五歲的男女已婚率分別達到七成及九成,而全港平均頂多只是三至四成,故早婚及多產現象明顯,同時使貧窮問題變得相對嚴峻。根據教育局於一五年透過中小學的抽樣統計,估算現時育有在讀兒童的南亞家庭,數目高達二千六百戶,推測其人口約為一萬二千人,貧窮率達到百分之二十九。普遍認為,南亞人士難以尋找工作的原因,在於其中文學習遇到困難。資料顯示,超過六成南亞成年人只能部分理解或完全不能理解中文對話,更有八成是完全不能讀寫繁體漢字。

隨着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漸嚴重,社會現正透過各種方法增加人力資源,在港的少數族裔勞動力如何獲得有效開發成為關注的重點。事實上,南亞裔的人口結構較本地人年輕,甚至超過兩成仍為兒童。然而,若此龐大的勞動資源不能得到充分的開發或滿足,對香港社會的穩定性是百害而無一利。不難發現,本港每年的刑事案件中,屬於南亞人士的犯罪者佔相當大的比例,使之帶來主流社會更多不必要的歧視,亦由此更難找到合適工作,繼而對整個社區的治安穩定帶來不良影響。

受假難民問題連累

實際上,當局一直投放資源讓他們更容易學習中文,使其能融入以華人為主的社區,但成效難在短期內立竿見影。曾有關注少數族裔的組織建議政府部分職位應降低相關的中文要求,以吸納當中的勞動力。現時醫管局設有傳譯的崗位,專門招聘掌握多種語言的少數族裔人士,以協助其鄉親及其他族群在接受醫療程序時,能與醫護人員有更直接的溝通。而在警務人員的招募中,亦可作出對語言要求的調整,以招聘更多南亞人士加入警隊工作,令部分失學青年免受黑社會的招徠。同時,由於他們更容易理解其他南亞族群的文化及習俗,故讓其處理涉及少數族裔的案件,有助降低彼此的誤會。不過,以上措施只是杯水車薪,當局如何將其勞動資源進一步釋放,看來還有一段頗長的路途需要探索。

除就業問題外,其文化在主流社會中免受歧視並得到應有的尊重,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猶記得,於數年前,我曾協助部分少數族裔學生向平機會投訴,指其就讀的學校基於宗教理由,禁止女生佩戴頭巾,顯然有違本港多年來所推廣的共融精神。另外,近年來自南亞地區的「假難民」數字不斷上升,亦為多區的治安帶來不良影響,致使連帶其他在港生活多年的少數族裔市民,受到不必要的歧視。凡此種種,都反映香港本地市民與其一直未能做到真正的社區融合,致使大眾對少數族裔的認知程度仍然不高。

由此看來,當局在苦於處理「假難民」問題的同時,亦應加強市民對共融精神的認識,以使香港能真真正正地成為「國際」大都會,讓不同族群都可在此找到安居樂業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