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不問因由 自設關卡

教育泛政治化的趨勢隨處可見,由具體的教育議題蔓延至人事任命。還記得早前傳出藝人陳美齡獲邀出任下屆教育局局長,當時政圈不理真假,已是炮聲隆隆。類似劇本近期再度上演,今次主角是教聯副主席、去年參與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界別選舉落敗的蔡若蓮,盛傳獲邀成為教育局副局長。

蔡若蓮走入官場傳聞熱傳,當事人對此不置可否,議員、教育界都沒有太多思考傳聞真假,已是一鼓作氣狂轟質疑,主要理據是蔡所在的教聯濃厚的建制背景,質疑一旦上任就會強推國民教育;另一質疑就是蔡如果「敗部復活」,此舉是公然與教育界選民的投票意向對着幹。

今次蔡若蓮被炮轟,涉及她本人的質疑較少,更多的是涉及其教聯背景,因為教育界歷歷在目的是教聯轄下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其內容惹起爭議,蔡若蓮身為教聯中人,就與國民教育劃上等號。

疑似人選被轟至體無完膚、自行放棄的例子近年比比皆是,早前就有立法會前建築界議員謝偉銓,他原本是下屆發展局局長的熱門人選,但基於他曾於地產界工作多時,未成功走入官場已被人翻舊帳,謝最終與局長之位擦身而過。

平情而論,有意進入官場人士,擔心加入「熱廚房」後動輒成為炮轟的箭靶,以及擔心被揭個人生活瘡疤者,為數不少;觀乎今次新班子的名單,亦似乎印證了這一點,在三司十三局中,只有一名「新人」由政府體系外加入。

由此觀之,如果泛民中人繼續凡事不問因由,只以立場、背景行先,自行就疑似人選的立場背景「審查」,如此自設關卡,實在不利外來人才加入政府。長此下去,政務官主導的高官問責制成為約定俗成,到時高官問責制名存實亡,真的是可有可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