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政府安老失策長者晚年悽慘

社會福利署麻木不仁,長者居家不安老。長者家居照顧支援不足問題,令人關注。不少長者要獨力在家照顧年老的另一半,有老妻為照顧多病及患腦退化丈夫,有病也不敢看醫生,怕他自行出街走失一去不返;亦有雙膝退化的丈夫,礙於支援不足,與患癌老伴終日留在家中。長者護理需求有增無減,社署雖有日間護理中心可以暫託照顧長者,惟平均輪候十一個月才有位;老人院宿位則平均輪候兩年才可入住,有關注長者團體批評政府安老政策欠長遠規劃,令基層長者未能安享晚年,生活悲慘。

八十五歲的田叔,近年雙膝開始退化,上落樓梯倍感痛楚,出街亦要以雨傘作拐杖輔助,本應要人照顧的田叔,反要獨力照顧八十一歲的病妻,妻子不但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及痛風十多年,今年三月更確診癌症,雖然老妻可留院,但因在醫院難以入眠,所以決定在家休養。

日間護理中心「根本冇位」

他們雖已經社署評估符合接受日間護理中心及安老院服務資格,但田叔說:「安排接載嘅復康巴士要排幾個月先有位,加上護理中心根本冇位,我都費事再聯絡。」

日間護理中心服務可暫時代照顧田太,分擔田叔壓力,惟輪候最少十一個月才有名額。為了照顧太太,田叔甚少出街,除陪伴妻子覆診外,就是星期一至五的黃昏去領取免費飯盒,以及周末去街市買餸。兩老現時居於一個百多平方呎套房單位,月租三千七百元,二人計及長者生活津貼和綜援金每月有五千多元。田叔面對身體日差,將來可能難以照顧病妻,他只低下頭說:「見步行步。」

怕丈夫再走失 與世隔絕

「老公最近證實患有輕微腦退化,曾經試過半夜開門走咗出去,好彩及時發現捉住佢。」八十一歲的譚太與八十六歲的丈夫相依為命,近年丈夫病痛愈來愈多,除高血壓及高膽固醇外,又曾中風及進行「通波仔」手術,現時出入要坐輪椅,譚太怕丈夫再次走失,坦言現時連生病也不敢去看醫生。由於長期在家,絕少與外界接觸,是典型的隱蔽老人,對社署支援服務更是一無所知,直至有社工接觸,她才得知可以安排丈夫到日間護理中心,「起碼自己去睇醫生都有時間。」

「等有人過身 宿舍先有位」

為了照顧丈夫,她十多年前已辭去工作,靠四十多萬元積蓄過活,但積蓄已接近耗盡,又因鄉間有祖屋物業,未能申請綜援,二人只靠每月共四千多元的長者生活津貼生活,加上丈夫不良於行,每次去醫院覆診都要坐的士及付診金,她坦言早已捉襟見肘,所以每日晚餐都會到屋企附近的社企享用免費膳食,最大娛樂就是在黃昏時間推着丈夫到樓下公園散步。

「要有人退出,先有位入,即係要等到有長者過身,宿舍先至有位。」本報記者以市民身份查詢,多間日間護理中心普遍輪候時間需要至少半年至一年,深水埗一間護理中心職員表示,通過評估的個案一般要輪候半年或以上,視乎長者居住區域的中心分布情況,合資格長者會隨機派往區內任何一間有名額的中心。黃大仙有日間護理中心職員坦言,大多名額由政府轉介,真正可靈活調配的只有兩至三個,故需要輪候至少一年。大埔一間屬自費服務的長者日間護理中心,職員就指中心名額已爆滿,難以估計需時輪候時間。

社署:去年平均需等11月

香港長者權益協會會長狄志遠批評,政府的安老政策欠長遠規劃,並指以「今個財政年度收入多啲,就畀多啲錢」的資助做法不妥。現時的安老政策採三級制,包括安老院、日間護理中心及綜合家居服務,安老院及護理中心名額不足,政府才以綜合家居服務作為權宜之計,但他認為各級服務都存在名額不足的問題,不少長者生活悲慘,難以安享晚年。

社署發言人表示,去年日間護理中心有七十三間,較前年增加一間,資助名額有三千零五十九個,較前年微加二十個;但平均輪候時間去年需十一個月,卻較前年增加兩個月。

圖:甘偉倫

文:黃家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