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微博對政治的壓力明顯減弱

經過近幾年對微博的整頓,微博極端的聲音已經不復存在,溫和的聲音逐漸佔據主流。無論何種思潮,何種主義,何種價值觀,何種利益訴求,都依然在微博上呈現,但除了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左派外,形成輿論浪潮的能力已經明顯不足。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憲法的權威性逐漸得到重視。國家的現代化治理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包括治理體系,另一包括治理能力。治理體系決定治理能力,沒有良好的治理體系就難以形成現代的治理能力。在治理體系不完善下,治理能力大多回歸於傳統,這表現在地方官員對於不利己的聲音採取打壓的方式,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打壓如果越界就會侵犯憲法、破壞憲法,使憲法成為空文。但也正是因為治理,網民也看到憲法權威的重要性,看到了限制公共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的重要性。官員治理能力歸於傳統的可能性與現實性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第二,柔性治理的結果。自從強調「線上溝通、線下交流」、網上也要走群眾路線以來,地方官員逐漸轉變了線上和線下的工作作風,不斷從打壓利益訴求、價值訴求、思想訴求轉變到解決和化解矛盾衝突,使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從而使得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不再通過網上傳播形成輿論壓力之後再解決。

意見領袖 風采不再

第三,網絡管制的結果。通過網絡治理,對大V或意見領袖進行定點監督和控制,迫使大V或意見領袖轉型。他們或是利用原來眾多的粉絲做微商,或是因為政治壓力不再發聲,或是因為管控被銷號,或是轉到微信群裏繼續發聲,但他們的政治影響力已經成為明日黃花,風采不再。

第四,粉絲群難以形成凝聚的力量。儘管人天生是政治動物,沒有受過政治訓練的網民對政治的價值判斷還需要引導。在大V或意見領袖失去影響力下,網民對政治的實質影響力不足,必須形成團隊才能形成對政治的壓力。大V或意見領袖不在,形成團隊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大不如前。若說團結就是力量,那麼在微博裏就可以說粉絲群就是力量,沒有粉絲群也就形成不了力量,也就對政治構成不了壓力。

第五,在網絡打擊謠言取得了成效。作為政治動物,也應該守住政治道德底線,這底線就是不傳謠不造謠。有圖不一定有真相,有視頻也不一定有真相。製造和傳播謠言、人肉搜索均要受到法律的相應處罰。在這種情況下,網民們對傳播的內容會逐漸採取相應的理性態度。

第六,民心思穩心理呈上升趨勢。維穩思維變成了部分民眾思維,他們通過在微博交流與互動,再加上多年的意識形態教育,穩定由官方思維轉向民間思維。他們對民主的不確性的恐懼,對發展中國家實行民主帶來的問題讓網民認識到民主並非萬能,維持現狀成為一些人的基本訴求。再加上官媒對發展中國家、台灣香港地區實行民主自由帶來問題的強烈渲染,也讓一些民眾對民主產生不安全感。

理性聲音 逐漸回歸

第七,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左派儘管形成輿論的力量,但這種力量都是人為或者官方動員利用的結果,具有很強的被動性。同時,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左派的風險也是一種客觀存在,但官方意識到危險的時候就撤回政治動員,從而使得這部分群體回歸於平靜。

在多種因素存在的情況下,微博那種非理性聲音已經難再成氣候,理性的聲音逐漸回歸,這是一個好現象,也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深思的現象。真正的回歸,仍需要把憲法落到實處,強化治理體系,讓治理體系能夠有效地約束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