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與藝術,距離只差妙手巧思?早前有商業大廈重建,藝術工作者鮑卓微(Karen)及曹涵凱(Chao)便帶領十多名中學生,在工人清拆時,一路從旁拾遺,總共花了逾三個月時間,利用收集所得的逾百款建築廢料、寫字樓舊物,合力創作成一幅十米乘四米的環保浮雕壁畫,並於商場展出,希望遊人「面壁」參觀時,反思都市生活每日所產生的浪費,以及日常可如何身體力行,實踐環保。
「真係親身體會過,先知原來搬一個寫字樓,已經有咁多嘢要送去堆填區!」Karen憶述,當初在六層正在清拆的寫字樓「尋寶」時,方驚覺不僅所產生的廢物數量驚人,種類亦繁多,除了較顯眼的鍵盤、電腦喇叭、電話外,其他有用物資亦散落各處,只待發掘,例如電腦主機內的電線、藏在房間旮旯位的喉管,以及平日鮮有使用的消防設備,「我哋會將啲物資清洗、分類,之後升級再造成藝術材料。感覺好神奇,藉住藝術,可以令呢啲物料延續生命。」
Karen解釋,該壁畫以香港的鳥瞰圖為主題,並藉曲線呈現「流動」的感覺,從而帶出資源可循環不息、再用重生的訊息,展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整幅壁畫一律髹上白色,則是表達所有物資之間價值平等,本無差異之意。她又指,該壁畫不僅為了裝飾美觀,更重要的是提醒參觀者,環保生活並非難事,有時只取決於一念之間,「可能用少啲即用即棄物品,更加謹慎、聰明咁消費,已經可以帶嚟改變。」
「始終呢幅壁畫喺公眾地方展出,安全最重要,所以要諗嘅嘢都比較多。」她指,創作過程亦非一帆風順,例如需因應搜尋所得材料外形,修訂原先設計草圖及需考慮材料特性,以決定如何繫穩在牆壁上,所幸一直有十多名參加創作的學生鼎力支持,「佢哋唔怕污糟、辛苦,同埋用機械切割材料時,以為女仔會細膽啲,但佢哋都好踴躍。」
現時該壁畫在鰂魚涌太古坊的可持續發展中心「The Loop」展出,同場除設有廚餘處理機,可將廚餘轉化成肥料,並會將之用在毗鄰種有香料的戶外園圃上,同時亦有廢物壓縮機,可縮減垃圾體積,以紓緩堆填區壓力,喚起社區的環保意識。
圖︰朱偉坤
文︰呂耀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