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助減緩腎衰竭

慢性腎衰竭有機會惡化至需要洗腎,甚至換腎。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提出以中藥輔助治療腎病患者,減緩腎功能衰退。臨床研究發現,以中藥治療早期腎衰竭患者一年,九成病人可穩定控制病情。中醫師提醒不論有無腎病,平日起居要定時有節,飲食均衡低鹽,不應暴飲暴食,以免損脾腎,間接引起腎衰竭或令病情惡化。

浸大分析○八至一六年共一百六十二名慢性腎衰竭病人,他們接受中醫治療後,九成早期病患者病情受控,腎功能已中度下降的三期腎衰竭病人,亦有七成四人病情穩定。負責研究的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徐大基解釋,慢性腎衰竭主要源於脾腎虧虛、氣血不足、濕毒瘀阻,大部分腎衰竭是由糖尿病、高血壓及慢性腎炎發展而來。

如疲倦水腫應盡快求醫

不良生活習慣亦可間接引起腎衰竭,徐大基表示,腎負責排走身體廢物和毒素,飲食不節、起居不常,例如過度熬夜或勞累,飲食高鹽或暴飲暴食,均可令脾腎虧虛,腎的排泄作用下降,增腎衰竭風險。如已患腎衰竭,生活習慣仍不改,更可導致氣虛,易患傷風感冒、扁桃腺發炎,加重腎臟負擔,病情有機會短時間內惡化。

中醫治療重點在於健脾補腎、益氣養血和化濕降毒,徐大基指出,常見以黃芪、黨參補脾腎,以大黃、黃芩化濕熱等,但須根據病人體質調節處方。已損壞的腎功能難以回復,最重要及時確診,延緩腎功能進一步下降。如經常疲倦、惡心、少尿甚至無尿及出現水腫,應盡快求醫。

任汽車維修的李先生壯年時醉心工作,早上八時一直工作至凌晨二時才收工,日復日長時間工作令他腎出問題不自知,到五十五歲漸漸出現嚴重水腫和易倦始覺不妥,「手指圓咕碌,腫咗一倍,大髀好粗,肚腩大到好似有身孕,到小便見到生殖器腫到好似大蘋果。」他原本是乙型肝炎帶菌者,中醫師為他處方六味地黃丸及茵陳蒿湯,同時處理肝腎問題,六個月後水腫全消、驗血各種指數大致正常。他現調節生活作息,晚上八時便收工,減少煙酒,飲食均衡少鹽,食雞也會去皮,至今未有復發,如常工作。

服中藥後推遲洗腎時間

中藥可延緩部分晚期腎衰竭病人洗腎時間。江先生兒子患先天性腎病,肌酐酸水平極高,有需要進行腹膜透析(洗肚),但因他同時中度智障,西醫擔心他洗肚時會扯斷導管引起危險,建議不作進取治療。江先生兒子其後服中藥,肌酐酸水平回落,至今三年仍未需洗肚。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