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論是中學會考、高考或是文憑試都滿載了市民的集體回憶,由考試及評核局統籌及執行的會考至今已經四十年,當中不少應考用品隨時代變遷,計算機未普及前,考生要用四位數表來計算答案,過程極繁複,而早期會考證書上的考生姓名都是由人手用毛筆「一筆一劃」寫出來,現改為電腦打印,這些令人陌生又熟悉的歷史物品見證着時代進步。
考評局自一九七八年從當年教育司署接手處理本港中學會考工作,當年的會考生、考評局評核發展部總經理溫德榮憶述,四十年前計算機仍未普及,考評局會提供約十萬份四位數表予考生,考生利用數表來計算答案,他邊展示「歷史遺物」邊笑言,「當年上堂要學(口架)。」到一九八○年,公開試可以應用計算機,數表就「慢慢fade out(淡出)。」
會考科目亦隨着社會需要而轉變,溫德榮指出七十年代社會未有電腦應用,而部分科目與實際工作需要有直接關係,如金工、木工、速記及英文打字,「政府當年都會請打字員」,時至今日,這些課目已被時代淘汰,考評局亦要與時並進,新增了電腦及通訊科技、旅遊與款待等新興科目。
考評局考試系統組經理張美玉亦憶述,以往考評局每年都會招聘繕寫員,由他們用毛筆「一筆一劃」寫出證書上的考生姓名,「唔係用科學毛筆,要用點墨個種」,以一九七八年有十萬個考生為例,每個繕寫員每日約要寫五百張證書,直到一九八九年,證書的考生姓名換上了硬生生統一的電腦字體。
考評局由今日起至八月三十一日在新蒲崗辦事處舉辦「專業考評40年特展」,公開過去的有關考試檔案及珍藏,如會考證書、四位數表、試題及剪報等。考評局亦預告,在今年書展會出版一本關於部分試題的書籍,讓人回顧這四十年來的歷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