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志成反口不認撐納米樓

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上周發表網誌指納米樓是大勢所趨,惹來外界猛烈抨擊。韋志成昨日「打倒上周的我」撰文,澄清市建局並不支持興建納米樓,該局近年重建的樓盤室內面積不少於二百六十平方呎,人均居住面積與新加坡和台灣相若,籲社會勿以「二分法」極端思維看待市區更新問題。學者批評韋志成言論失誤工作失職,要改善環境只有二百多平方呎的單位仍是很細,又引述聯合國適切居所的定義是居住空間毋須與他人共享。

韋志成上周日發表網誌,題為「創意運用空間,改善居住質素」,內容指本港納米樓有如雨後春筍,在住宅需求龐大和重建項目沒增加地積比兩難局面下,「細單位無可避免地成為了主要的單位供應來源」,他更稱未來項目會考慮利用平台或地牢闢設「共享空間」,供住戶存放被褥及抽濕機等季節性物件,代替住戶外租迷你倉。

稱重建單位不少於260呎

言論一出,馬上惹來各方炮轟,指摘市建局「倒退」和「撐納米樓」。韋志成見狀,昨再發表網誌澄清,題為「從沒說過支持納米樓」,他指上一篇網誌原意是建議市民在住宅單位面積愈來愈細的情況下,如何靈活運用空間,「我不是提議倒退,更沒有所謂『支持納米樓』之說。」

韋志成表示,市建局由二○一四年起與發展商合作項目時,已於發展協議訂明重建單位於扣除露台和工作平台後,室內實用面積不可少於二百六十平方呎,以一個二人家庭居住為例,人均居住面積有一百三十平方呎。他指,海外不少地方都有制訂人均居住面積最低標準,而新加坡及台灣的人均居住面積下限為一百零七及一百四十一平方呎,反映市建局重建單位項目的人均居住面積與兩地相若,反之部分八十年代落成的沙田私人屋苑,其最細的兩房三人家庭單位人均居住面積卻不足一百平方呎。

他期望社會能以宏觀思維,全面看待市區更新問題,「若然只斟酌於某一課題或意見而忽略全部,甚至讓思考囿於『二分法』的極端,對處理市區更新這個複雜的難題,恐怕只會舉步維艱。」他又指,市建局早前計劃的「油旺」地區規劃研究已經啟動,未來會深入研究和分析,為區內不同狀況和樓齡的大廈全面把脈。

學者斥無資格掌市建局

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鍾劍華表示,市建局使命是重建舊樓,改善居住環境,即使二百六十呎的單位仍然很細,批評韋志成失職,無資格做市建局行政總監。他又指,聯合國對適切居所的定義是居住空間毋須與他人共享,批評韋志成無常識,其「共享空間」言論與國際標準背道而馳。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