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皆不易 勞工悲歌唱不完

「大賊」葉繼歡日前病逝,引起不少人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經濟繁榮的回憶,有人更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當年葉繼歡打劫金舖所得的千萬元如今可能買不到一個四百方呎的上車盤。事實上,通脹嚴重蠶食收入,打工仔百上加斤,房屋問題更是死結難解,民怨沸騰之下,年年五一「勞動節」變成示威日,怒火街頭又何足為奇。

統計數字最能說明問題,○三年至一六年,僱員整體工資增長百分之四十二,同期通脹升幅百分之四十四,收入明顯追不上通脹;同期香港人均生產總值年增百分之五點七,打工仔工資僅年增百分之三,更是不成比例。雖然政府每兩年調整一次最低工資,今年已是第三次調整,最低工資調升至三十四點五元,但其實受惠者有限,象徵大於實際,更不說這邊廂提升最低工資,那邊廂物價水漲船高,單是物業管理費就要增加百分之五,對打工仔來說很可能是得不償失。昨日多個勞工團體上街示威,有人將餅碎撒在桌面,寓意打工仔未能分享經濟成果,得到的只有「雞碎咁多」,可謂一針見血。

貧富懸殊問題不斷惡化,根本原因在於港府施政一味傾向大財團,勞工政策不是「走數」,就是打折扣。官富民窮更為突出,一方面,政府庫房年年水浸,財政儲備接近萬億元之巨,被譏為「肥到着不到襪」;另一方面,不少基層市民手停口停,不少貧困學童營養不良,而長者執紙皮幫補生計更已成為香港街頭一景。港府甘當守財奴,扶貧政策口惠實不至,全民退保更是討論了幾十年無下文,打工仔後顧之憂難解,社會不可能有安寧之日。

有人形容香港是「衣食住行皆不易,生老病死樣樣難」,一點都沒有誇張,尤其被視為重中之重的房屋問題不斷惡化,更是激起怨聲載道。樓價高處未算高,公屋輪候期不斷延長,劏房遍地開花,港府不是從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入手,而是一味推出所謂辣招,令樓市扭曲,更殺錯良民。沒有安居,就沒有樂業,對年輕人的打擊更大,中央官員一早警告房屋問題雖然是經濟及民生問題,但處理不好就會變成政治問題,早已一語成讖。

本來,香港背靠中國大市場,享近水樓台之利,完全可以通過與內地經濟融合尋找出路,而「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等國家戰略,亦為香港提供契機。可惜港府施政無能,加上反對派逢中必反,好事也會變成壞事。高鐵「一地兩檢」阻力重重是典型的例子,原本屬於技術及法律問題,結果變成政治問題,如果明年高鐵通車時仍無法解決,何止近千億元投資失去意義,更失去與內地經濟融合所產生的無限機會。

香港走不出政治泥沼,經濟民生無法聚焦,結果就是作困獸鬥,最終吃虧的始終是基層市民。社會問題千頭萬緒,尾大不掉,就算政府即將換屆,但香港重新出發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