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 新藥助回復正常生活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飽受關節疼痛折磨,刷牙、扭毛巾、用刀叉等簡單動作亦成為日常生活最大障礙。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指出,以往的治療藥物不多,加上不少病人確診時已病發數年,關節可能已經永久侵蝕和變形,難以復原,需忍受關節腫痛和行動不便。近年出現針對性的新藥及合併治療,有病人接受治療後生活回復正常。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郭文亮表示,類風濕關節炎由免疫系統失調引起,損害關節的骨骼和軟組織,引起疼痛腫脹,甚至影響活動能力,惡化至關節變形。病發年齡以三十至五十歲壯年人為主,估計本港有逾五萬名患者,有家族病史或煙民的患病風險較高。

易延誤求醫 關節遭侵蝕

郭文亮指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手腕、手肘、腳跟等多個關節腫痛,大多是左右相同位置。他警告,病情初期以幾何級數惡化,公眾對此病認識不深,不少人延遲發現,確診時關節可能已被侵蝕。他建議市民,若關節連續六周腫脹、僵硬及發熱,有機會已經發炎,或需以磁力共振或抽血檢驗。

治療此病的一線藥物為「甲氨蝶呤」,但有研究指七成二單一使用該藥的患者效果不佳,部分出現口腔潰瘍及脫髮。近年出現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藥,可於早期阻止病情惡化。

過路緩慢 到中段已轉燈

吳先生六年前確診類風濕關節炎,症狀來得快又急,手指關節、腳趾和手腕腫痛,早上醒來時只能反轉身落床,無法握緊物件,只能勉強刷牙。由於腳趾和腳眼劇痛,吳先生要逐吋逐吋步行,「過馬路要等紅燈之後再綠燈,先夠時間過,但行到中間又再紅燈。」

吳先生早期服用甲氨蝶呤及類固醇,副作用令他口腔潰爛及大量脫髮,頭頂禿見頭皮。其後先後試過數款生物製劑,卻出現敏感反應及肝酵素過高。轉服標靶藥後,感到關節痛楚大為改善,可如常上班,評估生活水平為「十分之中有九點五分。」

郭文亮說,病人對不同藥物的反應不同,本港一五年引入口服標靶藥,為使用其他藥物無效的病人提供多一個希望。口服標靶藥不適合曾接受腫瘤治療、感染或心臟衰竭病人。

記者 張汶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