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皮、葡萄渣、蛋殼……都可以成為環保物料!綠色潮流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近年影響着設計師、製造商和消費者,令人重新審視產品製作材料、生產方法及消費模式,當中環保物料的革新更令人意想不到。本地學者指出,目前設計物料都着重生態價值,而且「捨遠取近」,務求以最低碳物料設計出最環保的產品。
走入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物料資源中心,即被多個物料展示櫃包圍着,原材料包括西瓜皮的燈罩、含有葡萄渣的顏色筆等,讓人目不暇給。中心助理主任阿Man舉例,牆上的掛飾來自美國,是以多塊棄置滑板拼砌而成;另一幅地氈就來自泰國,以舊衣服和布碎縫製而成。
該中心早前舉辦展覽,展示各款新穎環保物料,「個展覽展出嘅產品,好多都係由一啲本地公司唔要嘅廢物整成嘅。」阿Man介紹手上的蛋盤,是用本地麵包店和蛋糕店每日丟棄的蛋殼,循環再造而成,藉此啟發更多港人將物料重用,提高各界的環保意識。
環保概念衝擊設計行業,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Benny表示,近年趨勢是「生態物料」的應用,「生態物料呢個概念最早源於九十年代嘅日本,發展至今一般要符合四大條件先可以叫做生態物料。」他解釋,第一個條件是該樣資源的有效性,即能夠以最少物料做到最大功效;其次是生產該種物料時不能虛耗過多能源;第三,該樣物料可以循環再造;最後,物料是可被分解而且對人體及環境無毒性。而廚餘再造就是生態物料的其中一個方向。
「另一樣好重要嘅元素係距離,一樣物料幾好都好啦,如果回收嘅地方距離生產嘅地方好遠,都唔可以叫得上好環保,因為運送過程會用咗好多能源。」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Brian亦指,以香港為生產地計算,地域性生態物料的回收地只可距離香港五百公里之內,如以水路運輸的話,能源虛耗會較少,距離可增長至一千公里以內,「當然愈近會愈好啦。」況且廢物、廚餘本地不缺,只要發揮創意,生態物料在本港大有可為。
圖:朱偉坤
文:陳名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