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風癩」的蕁麻疹很常見,任何年紀人士均會患上,患者身上出現「一撻撻」紅疹,像蚊叮般腫起,大多可自行消退,但嚴重時有機會引起呼吸困難及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關注此病的醫學團體昨指出,治療方法有改善,不再單靠服藥及避免接觸致敏原,可改用「免疫脫敏治療」,讓患者逐少接觸致敏原,改善過敏情況。
香港過敏科醫學會與世界各地的過敏組織將本周訂為「世界過敏週」,今年主題是蕁麻疹,可分為急性或慢性,其中急性蕁麻疹佔大多數,致敏原包括食物、藥物及花粉等;慢性蕁麻疹持續至少六周以上,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世界過敏週」香港統籌陳偉明醫生昨表示,急性的風癩若發生在較深層血管時,皮膚腫脹加厚,出現血管性水腫,或引起呼吸困難及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慢性蕁麻疹需要專科醫生評估,查找是否與免疫系統疾病相關,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及白血球病變等。
陳偉明指出,以往治療急性風癩的方法以避免接觸致敏原及服抗敏感藥為主。在歐美及日本等地發展成熟的「免疫脫敏治療」,計算出小量致敏原讓患者接觸,如塵蟎、花生、花粉等,讓患者的身體辨識出致敏原,但又不會出現過激反應,再逐步增加分量,「幾個星期至幾個月,情況會明顯改善」,治療期一般為二至三年。
至於治療慢性風癩方面,陳偉明說,第一、二代的抗敏藥物令患者服用後有睡意,新藥不會令人昏昏欲睡,療效不錯。近年,新出現的免疫系統調節藥,例如抗球蛋白E型,對病人的副作用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