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嬰兒與生俱來有胎痣,但若果胎痣顏色較紅,面積生長速度快,家長應小心是否皮膚血管瘤。整形外科專科醫生表示,大部分皮膚血管瘤屬先天性,成因未明,估計與基因變異有關,患處凸起、粗糙及泛紅,影響外觀。部分皮膚血管瘤隨着嬰兒長大後自行萎縮,但若長在眼晴或口唇等部位,可引致功能障礙,需及早施手術治療。
皮膚血管瘤即是血管增生,可同時發生在動脈、靜脈或淋巴血管。整形外科專科醫生李金合指出,血管瘤與胎痣一樣,可生長在身體任何部位。要區分兩者並不難,胎痣多由色素沉澱造成,顏色偏淡;血管瘤顏色較紅,且多數凸起於皮膚表面。除了先天形成,嚴重的皮膚創傷如咬傷或撞傷,都可形成血管增生。
血管瘤有多種類型,最常見是士多啤梨痣,形狀似草莓,一般在嬰兒出生數周後形成,公立醫院每年約有十多宗新症。李金合說,血管瘤多屬良性,有些在嬰兒長大後自行萎縮;若生長在身體較隱閉位置,不影響外觀,亦未必要處理。但若患處反覆流血及潰爛、或者生長在眼瞼及口唇等位置,可分別影響視力及進食,就要治療。
士多啤梨痣可靠藥物控制,加快萎縮。但少部分血管瘤屬血管畸形,通常出世便有。血管畸形可深至肌肉或脂肪層,對心臟負荷大。藥物對血管畸形較難起作用,一般要施手術治療。
李金合說,患者亦可採用血管閉塞方式治療,將藥物注射至增生的血管,令血管萎縮,比外科切除安全。但血管閉塞方式並非人人適合,他說,有十歲女童前額長有血管瘤,以手術切除後並未完全「斷尾」,再度復發。由於患處近眼睛,血管閉塞手術有機會影響視覺神經,遂改用血管結紮方式治療,再配合激光去除表面印痕。他說,血管瘤愈早處理愈好,令印痕面積更細小,減少對患者外觀的影響。
記者鍾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