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機械人腸鏡新突破

納米機械人在人體內診斷治病的科幻橋段有望實現。中文大學醫學院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合作,將納米技術融入臨床醫學,研發出檢查小腸的磁力導航內窺鏡,管身極柔軟,大幅減低病人照腸鏡的痛楚;內窺鏡未來更可放出納米機械人,釋出藥物治療腸道內出血,這些均是現時傳統內窺鏡難以做到的大突破。研究團隊期望三年內可將新技術用於人體臨床實驗。

本身是腸胃病學專家的中大校長沈祖堯昨表示,本港需要照小腸鏡的病人並非罕見,威爾斯親王醫院每年約有五十至六十名病人要照小腸鏡,大部分因內出血求醫,其他包括小腸有腫瘤或患克隆氏症導致小腸潰瘍。

現時照小腸鏡有兩大方法,一是口服膠囊內窺鏡,但只能做影像診斷,無法抽取體內組織及放藥止血。另一方法是放置氣球腸鏡,但鏡身直徑粗十三至十四毫米,病人需要深度或全身麻醉,且容易拉扯腸道導致痛楚,技術十分複雜。由於小腸的位置深入,小部分病人甚至無法透過現有的內窺鏡作用藥治療,需要額外開刀做手術。

中大醫學院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指出,磁力導航內窺鏡可同步做到診斷、放藥及抽取組織,是腸鏡技術一大突破。透過磁力引導方式,令直徑僅十毫米的管身在人體內自如穿梭,加快檢查時間,只需三十分鐘便可完成診斷,比氣球腸鏡快一半。管身用極柔軟的物料製造,不易「捅」傷病人腸胃,減少痛楚之餘,病人甚至只需局部麻醉。

曾做手術者 未必適用

另外,磁力導航內窺鏡更可放出納米機械人,令其釋出藥物為病人治療。趙偉仁說,機械人十分微型,病人自行排出體外便可,毋須額外開刀取出。不過,磁力導航內窺鏡與傳統內窺鏡一樣,未必適用於曾做手術的病人,因管身仍有機會弄傷舊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