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向首爾森吉街取經

最近到南韓首爾參加飛機維修的會議,趁便到仁寺洞走走。回歸初期替特區政府做研究,每月一個報告,關於日本、南韓、台灣的發展情況,每個月都跑一趟,頗為辛苦,但結識了當地不少朋友。寫出來的報告,只限局長官員才可閱讀。觀乎對政策乃至官員沒有多大影響,相信還是徒勞無功。在董建華之後,這樣的研究更愈來愈少。特區政府乃至香港對日本、南韓、台灣的了解,似乎便只剩下美食、娛樂、旅遊而已。

九七年金融危機,南韓不少服裝設計師回流,聚集於東大門市場,促使這個傳統的服裝批發市場大改變。政府配合,清理清溪川,拆了運動場,東大門變身為亞洲的時裝批發中心、旅遊勝地,勝於東京的涉谷109。對上十年,南韓護膚品等也在傳統的基礎上更新煥發起來,超越日本、法國、美國。雖然近來熱潮稍退,但市場的覆蓋面仍在拓展。

韓國人給我們的印象是勤奮努力,能吸收外來因素,演化成其本土的獨特性,還加上市場化、商業化的傾向,在製造業直追日本,文創方面也不比日本遜色。仁寺洞本是文房用具古董街,如今現代化了許多,舊房屋被拆,原來的文化氣息消失不少。但今次到森吉街看到四、五層高的樓房竟可改造成手工藝品的銷售場,商品化、商業化色彩稍多,卻是一個很好的文創綜合體嘗試。香港石硤尾的美荷樓基本上失敗,觀塘等一些工廠小嘗試格局不大,或許可向森吉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