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規管美容儀器不宜「一刀切死」業界

俗語有云「悅己者容」,現今的美容產業不單向女士推廣,更積極開拓男性市場。不過,本港近年先後發生多宗美容醫療事故,已引起市民的關注。就此,政府早於二○一五年已委託顧問公司研究規管相關儀器的可能性,最終報告建議將大部分美容儀器進行風險分類,納入作為醫療器材進行監管,並需由專業醫護人員操作或在場監察使用,然而,此舉或許會使大部分美容從業員無法繼續從事現有工種。政府若依此修例,將會「一刀切死」現有的美容業。

扼殺從業員生存空間

近日,政府就專家報告所建議的內容進行立法修訂,並向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諮詢。當局擬將現時大部分的美容儀器按風險層級分為四類,首三類高風險的器材均需由註冊醫護人員或配備相關牌照的人士操作。據悉,市面上二十款常見的儀器,包括激光、微波、植髮器材、射頻、等離子及全身冷凍療法等,全被納入首三類;至於穿孔導入術器具,亦即我們常稱「穿耳」的工具,則被納為第四類,屬於不受規管類別。消息甫出台即引來一眾業界代表的極度擔憂,亦曾動員過百名美容從業員前往立法會表達訴求。

據悉,美容業界主要有三個反對政府立法的原因:第一,美容和醫療存在根本性的差異,當局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進行監管。美容所指的是「美化容貌」,只有改善外觀的功用,並不像醫療般能為市民提供診斷及治療疾病的用途,將兩者硬放在同一水平上監管是不合情理。第二,美容業代表亦指,早前發生的重大事故,大部分的個案均是涉及註冊醫生進行「醫療」程序,本身的過程已知是存在高風險,與一般美容業界進行的低風險服務是完全不同。他們舉出當局所指的案例,亦即於一二年十月,一名註冊醫生不適當地進行高風險的「靜脈輸液」程序,最終造成「醫療事故」,事件與美容業不存在直接關係。第三,美容業界認為,政府若然按專家報告所建議方向進行立法,除扼殺美容從業員的生存空間外,更有機會造成大量醫護人員流向美容服務市場。對醫護人手緊張的香港來說,立法只會令問題更為惡化,對廣大市民將產生負面影響。

設商議平台進行討論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上周通過動議,要求政府設立一個美容業界代表佔數不少於一半的商議平台,聯合政府、儀器生產商及醫護人員進行修例的討論;同時,當局亦應為美容業制訂長遠的發展方向,以讓業界的規管變得更具體及透明。另外,當局亦於立法會大會上承諾稍後會設立一個多方的平台,邀請各界別的持份者均衡參與討論,令立法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事實上,現屆政府的任期尚餘三個多月,美容儀器規管亦只能留待下屆政府在深入諮詢後才進入立法程序,以保美容消費者安全,又避免扼殺美容業從業員的生存空間。

話說回來,政府的立法原意是出於市民安全為首要考慮,眼見消委會和衞生署通報多宗涉及美容中心的事故,實際上已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同時,以美容著稱的南韓,其涉及使用醫療儀器的美容服務均視作醫療程序,需由註冊醫生進行操作。凡此種種,均是我們不得忽視的案例和現實。故此,如何在保障市民安全之餘,又能協助美容業的發展及平衡各方利益,就需看當局能否拋出真正誠意,展示深度的政策協商技巧,否則最終只會加深社會怨氣,使各界都在埋怨不合理的新規管。

不過,幸好現時情況不算太壞,起碼當局已釋出善意,願意設立商議平台,以讓各方均能表達立場。我們就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在適當的時候提出意見,讓當局立法除能滿足安全需求外,亦能更貼近相關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