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土炮樂園

環保人士看似要過苦行僧式的生活,從事藝術者則似困在象牙塔中,兩者似乎均與玩樂無緣。但近日由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副教授梁美萍及六個藝術團體組成的社區藝術計劃「土炮遊樂場」,便一洗這種陳腐觀念,先在土瓜灣的大街小巷中搜索回收有用物資,再邀請家長、小童、途人集思廣益,合力即興加工成遊樂場設施,既打破千篇一律的觀念,同時亦將公共空間交還社區主導。

「土炮」一詞,既取「自行製作」的意思,亦兼有植根「土瓜灣」之義。例如該區有不少工廠大廈,平日運送大量貨物及原料,故垃圾站經常堆滿木卡板,一眾成員早前就地取材,在小朋友的建議下,搭建成樹屋型木梯,可用以攀越矮牆。兒童遊玩時,可以暢快奔跑,不少更發揮想像、編織故事,幻想正在穿越時空,或是在探索神秘國度。

吸引街坊參與 承傳工藝

「用玩嚟做切入點,係因為想吸引更加多嘅街坊參與。」「土炮遊樂場」計劃統籌阿棠指,計劃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一年,當中的理念不止於回收物料,更重要的是融入社區,與居民互動,他們不時在牛棚舉辦工作坊,就是想帶出藝術村本身亦是公共空間,並非由藝術家「獨享」,同時招募社區內有一門手藝的師傅加入,以達到工藝承傳,「我哋亦有喺公園、遊樂場度搞活動,每個人行過都可以畀意見、落手做,親身管理自己嘅社區。」

回收物料 反映社區特色

「所有物料都係喺附近收集返嚟,搜索嘅時候,亦可以幫助了解呢區。」阿棠指出,從一袋袋的泥頭中,可反映到附近有不少新樓落成,大批住客入伙時裝修家居;車胎山凸顯土瓜環車房林立;而在家居垃圾中,則可略見劏房戶的生活,「了解垃圾嘅種類,就會進一步諗點樣源頭減廢,如應唔應該強制回收車胎。」

「依家成功嘅標準,就係件作品做出嚟時,佢哋唔會覺得冇用。」視覺藝術工作者阿恩則指,以社區為目標的藝術品講求實用,與過往追求「詩情畫意」的風格大有不同,而與街坊交流時,亦從他們即時的反應中,吸收了不少嶄新觀點,影響創作方向,「好似之前喺新界鄉郊做咗個旱廁,就係因應社區需要,說明農業唔一定落後,亦可以減少使用化學肥料。」

圖︰吳康琦

文︰呂耀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