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通波仔兼房顫 新藥防出血

【記者黃凱翎報道】冠心病及心房顫動(房顫)有相似的風險因素,包括年老、高血壓等,不少病人同時患此兩種疾病。專家指出,冠心病患者通波仔後需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房顫患者則需服用薄血藥,兩類藥物均增加出血風險,故曾通波仔的房顫患者面臨「雙重出血風險」。最新國際研究發現有新的藥物組合可減低病人出血風險,瑪麗醫院正試行新方法。

屬自費藥物 瑪麗試行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李樹堅醫生指出,冠心病患者通波仔後首年需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預防支架栓塞,患者一年內嚴重出血的風險是百分之一。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士奚小嫻醫生則表示,房顫患者需服薄血藥,如華法林預防中風,患者每年因服藥後顱內出血的機會為百分之零點五二,若同時患腎衰竭或高血壓等疾病,出血風險更達百分之一點一。

李醫生稱,估計全球百分之二十至四十五的房顫患者同時患冠心病,其中約百分之五至十的患者要通波仔。惟目前沒有針對「雙重出血風險」患者的統一治療方法,歐洲心臟學會去年發指引,建議可使用新型抗凝血藥物,降低出血風險,但未經大型臨床測試認證。

近日有國際研究發表,有份參與的心臟專科教授Christoph Bode說,將二千名患房顫並曾通波仔的患者分三組,首兩組使用新型抗凝血藥物及抗血小板藥物;第三組服華法林及抗血小板藥物。結果發現,服新型抗凝血藥物的前兩組患者致命出血發生率是百分之零點三,第三組為百分之零點九;首兩組病人因出血而住院,較第三組少一半。

李醫生表示,瑪麗醫院正向曾經通波仔的房顫患者處方新藥物組合,期望在港廣泛應用。新型抗凝血藥物屬醫管局自費藥物,但若果曾經通波仔的房顫病人對傳統藥物敏感,公立醫院可向他們處方新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