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財聚則民散 財散則民聚

如果以平均人口計算,香港政府無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政府之一,即使撇開三千六百多億美元外匯儲備不算,單是財政儲備就超過九千三百億港元,連同撥入「房屋儲備金」的七百多億元,港府實質可動用儲備突破一萬億元大關,世界上還有幾個經濟體擁有如此豐厚的家底?然而諷刺的是,港府窮得只剩下錢,而香港卻面對一大堆問題:經濟發展苦無出路、競爭力每況愈下、貧富懸殊日益惡化、房屋問題愈演愈烈、安老政策天殘地缺……港府守着金山銀山而一事無成,導致深層次矛盾不斷惡化,管治危機日甚一日。

麻木不仁 無所作為

港府一直以「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為藉口,刻意低估收入、高估支出,曾俊華擔任財政司司長期間更是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他制訂的九份預算案無不離題萬丈,累計少估盈餘超過五千四百億元,單是本年度盈餘就比他去年預測多八百多億元。預算案變失算案,一方面顯示其理財能力差劣,另一方面反映官僚不負責任。

說穿了,港府的理財哲學就是守財奴哲學,所謂的審慎理財、量入為出,只是麻木不仁、無所作為的遮羞布罷了。港府高官一直強調財政儲備愈多愈好,這恰恰暴露其無知與無能,港英年代一直以十二個月政府開支作為財政儲備的指標,而現在的財政儲備已足夠政府兩年開支有餘,遠遠超過合理水平。更令人反感的是,港府無視庫房嚴重水浸的事實,反而不斷以「結構性財赤」嚇人。

古人說,「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執政者聚斂財富,漠視民困,必然導致人心渙散,民怨四起;只有適當分散財富,增加投資,扶貧紓困,才能凝聚民心,順利施政。港府民望長期低落,施政舉步維艱,正是財聚民散的緣故。道理很簡單,一味守財而不願投資,必然影響經濟和民生發展,該花的錢不花,該解決的問題不解決,深層次矛盾不斷累積,以致積重難返,尾大不掉。

坐困愁城 束手無策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香港問題千頭萬緒,主要癥結在於貧富懸殊,作為一個富裕社會,香港堅尼系數竟然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難道不是港府的責任嗎?儘管預算案年年派糖,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依然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最近有項調查顯示,逾半受訪者形容香港貧窮問題嚴重甚至非常嚴重,四成人認為長者貧窮最堪憂,在職貧窮及跨代貧窮亦令人關注。目前本港貧窮人口仍有近百萬之眾,整體貧窮率接近一成半,長者貧窮率更高達三成三。一個富裕社會,絕不應該存在這種現象。

很明顯,貧窮問題之所以不斷惡化,就是因為港府缺乏承擔。以全民退休保障為例,前後討論了十幾年,早已達成社會共識,當局諮詢結果亦顯示絕大多數意見支持不論貧富的退保方案,奈何港府一意孤行,始終不肯接納民意。港府庫房嚴重水浸,而基層市民卻水深火熱,這是多麼鮮明的對比,又是多麼巨大的諷刺。

當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從根本上解決貧富懸殊等深層次矛盾,關鍵在於發展多元經濟,提供更多就業選擇,讓所有市民都能享受經濟成果,可惜這恰恰又是港府的短板。香港經濟結構單調,原有四大支柱搖搖欲墜,新興產業又不成氣候,來來去去靠炒樓炒股過日子,導致整體競爭力不斷下跌,原有優勢所餘無幾,許多領域已被內地城市後來居上。面對如此困境,港府束手無策,只懂紙上談兵,一時揚言發展六大產業,一時聲稱將產業做多做闊,吹得天花亂墜,到頭來一事無成。事實證明,香港既不缺錢,也不缺人才,只是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