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推廣器官捐贈遇阻

【本報訊】一個生命的消亡,透過器官捐贈可照亮多個正苦候器官移植的家庭。原本病危的五十三歲女病人甘少雲和五十二歲地產代理吳國偉,上月分別獲屍肺及屍肝移植,步上康復之路。惟香港移植運動協會榮譽會長周嘉歡指出,近年多了病人死前表明不願捐器官,加上公立醫院前線照顧病危者人手不足,不少潛在的捐贈者成「漏網之魚」。

因原發性肺動脈高壓致右心衰竭的甘少雲上月廿四日換肺後,現留醫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瑪麗醫院心胸外科顧問醫生陳泰良透露,甘少雲截至上周四(2日)仍需接駁人工肺,情況未有太大進展,幸無出現併發症,希望其器官功能恢復後可盡快靠新肺運作,「一拆(人工肺)就會大躍進,希望之後一帆風順。」

死前表明拒捐者增加

至於換肝的吳國偉已轉到普通病房,港大肝膽胰外科臨床副教授竺兆豪表示,吳國偉已大致適應新肝,現可自行進食、說話及走路。但由於手術前併發腎衰竭,目前每周需洗腎一至兩次。

好消息令人鼓舞,周指出,本港器官捐贈情況未如理想,公院器官移植聯絡主任近年接觸個案中,多了病人死前表明不願捐器官,死後家屬遵從病人遺願,令捐贈比例由以往一半半,降至約四成。另公院前線人手緊張,適合捐贈的病人於普通病房離世後,醫護人員未必及時察覺及即時為他們進行腦幹死亡測試,難以妥善保存器官,「外國很多捐贈者死前都住在深切治療部,有較多資源照顧潛在捐贈者,但香港醫護人員忙到連救活人都唔得閒。」她指醫院管理局正研究由深切治療部醫生組成「外展組」,到其他病房巡視,但坦言資源不足下,難以推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