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戰後廣設會堂 原意是凝聚社區

「社區會堂係連繫住每區人與人之間嘅重要場所。」在昔日的本港華人社會,宗祠發揮供族人聚會及舉行節慶活動的功能,但到港英殖民時期,英國政府引入社區會堂的概念,代替宗祠。中國歷史教育學會創會及榮譽主席梁炳華稱,在英國,社區會堂的概念流行,主要是綜合性建設,除了是供市民康樂的地方,還設有音樂廳、圖書館,甚至小型博物館。中、西文化看似南轅北轍,卻同樣着重居民互相交流,增強彼此之間的向心力。

娛場縱增 無法取代功能

當年社區會堂的雛形,源自於一八六九年落成的舊中環大會堂。初時社區會堂只集中於港島一帶,一些人口較為密集的地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港人分散在多處居住,分區情況更為明確,社區會堂逐漸在各區「落地生根」。梁說:「現時娛樂場所雖然多咗好多,唔一定再依賴社區會堂搞活動,但社區會堂帶畀社區嘅凝聚力,仍然無法取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