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團體「健康空氣行動」分析環保署及天文台有關空氣污染的數據昨日發表報告,批評香港路邊空氣污染廿年來「零」改善,其中二氧化氮(NO2)的濃度超出世衞每立方米少於四十微克的標準長逾廿年,而去年能見度時數亦只有五百零九小時,與九六年相若。團體行政總裁馮建瑋指路邊空氣污染主因為車輛增長失控,廿年來車輛數目激增近一倍至八十萬輛,促下屆政府整合尾氣減排、及就二氧化氮的濃度長期高踞不下研究解決方案。
馮建瑋表示,由於空氣污染嚴重,本港三個分別位於銅鑼灣、旺角及中環的路邊監測站同樣超過廿年錄得世衞標準的上限兩倍以上,情況令人憂慮。至於世衞報告列明,污染物濃度每立方米上升十微克會增加健康風險,團體以此推算並得出去年一些空氣污染最嚴重的日子,對市民造成的短期健康影響,以一月一日為例,銅鑼灣的PM2.5平均數值,可增加逾百分之六的死亡風險及百分之九點五的因呼吸疾病入院的風險。
報告亦顯示,本港西部地區的空氣質素較東部地區差,尤以二氧化氮較明顯,如去年西部的屯門二氧化氮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五十微克,已高於世衞標準,而東部的大埔則僅錄得每立方米三十一微克,故西部地區的市民因空氣污染而承受的健康風險,較東部地區的市民承受的為高,不過團體未得悉西部空氣污染嚴重的主因。報告又分析過去十年香港和珠三角的空氣污染數據,指珠三角減二氧化氮的減幅較香港明顯,原因同樣未明。
至於香港近日空氣污染轉差,外界揣測與內地有關,馮建瑋認為着眼點應放於本地污染上,他形容目前情況猶如一杯快將滿瀉的水,「無論係北風吹過嚟,定本地污染再嚴重,都會令杯水滿瀉。」他又批評環保署現時的空氣污染指標較世衞寬鬆,如以目前標準計算,二氧化氮濃度每立方米低於二百微克,無一區域錄得日均超標時數,但如以世衞標準每立方米低於四十微克計算,則有旺角、中環及銅鑼灣超標,故有必要收緊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