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站可以有更多可能性?現時各區垃圾站只作收集垃圾,一班環保「戰友」構思垃圾站大改革,每周試行在元朗後巷發起「不是垃圾站」活動,將街頭改造成垃圾分類回收及資源共享中心,並示範如何廢物利用,推廣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零垃圾」價值觀。
自去年中起,「不是垃圾站」由一群居於元朗的環保義工發起,他們自稱戰友,每逢周六下午,於元朗鳳攸北街公園旁的休憩處後巷舉行,集垃圾分類回收、資源共享及環保教室於一身。街坊將收集一星期的「乾垃圾」,交由現場的環保戰友逐件仔細分類,如發泡膠、PET膠樽、膠袋、玻璃、金屬和紙材等,再分別交由回收商處理。同場亦展示一系列分類回收小知識海報,實地為街坊上一堂環保課。
「垃圾中都有好多可回收物料,但大部分都係直接掉去堆填區,浪費晒。」戰友Pam認為,教育大眾垃圾分類回收的概念,對推動源頭減廢極為重要,「例如原來好多人唔知,發泡膠係可回收物料,經我哋一輪講解後,依家好多街坊都會將用過嘅發泡膠飯盒,洗乾淨儲起再帶過嚟畀我哋回收。」
「不是垃圾站」除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外,亦舉辦資源共享活動,一眾戰友和街坊從家中帶來大批二手衣物、書本和玩具等雜物,供其他街坊以物易物,實行「人棄我取」;亦有派剩菜等分享行動。 帶同六歲女兒一同參加活動的葉太表示,希望社區未來能舉辦更多類似活動,「畀小朋友明白地球資源好珍貴,領略『惜物惜福』嘅意義!」
「政府對垃圾一向採取『眼不見為乾淨』嘅態度,只係將垃圾盡快運去堆填區就算,完全冇考慮點減廢。」「不是垃圾站」發起人梁德明認為,透過資源共享、分類回收及重用再造,部分垃圾可轉化成有用的社區資源,減少堆填區壓力,「希望透過舉辦一連串活動,教育大眾之餘,亦做到帶頭同示範作用,長遠喺社區推動源頭減廢文化。」
圖:李西全
文:李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