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紙皮到晶片 蛻變逾60載

【本報訊】在二○一八年起分階段展開新一次全民換證計劃後,意味着香港身份證將會踏入第七代。香港身份證已有六十多年歷史,首代身份證在一九四九年由港英政府簽發,當時的「元祖」身份證是由紙皮製作,並以人手寫上個人資料,之後曾經推出「過膠」身份證,其中小童版大小只約有成人證的一半,俗稱為「餅乾仔」。幾經變遷,至二○○三年版為現行所使用,附有晶片以及可過「e道」的第六代身份證。

香港身份證蛻變經歷了六代。二次大戰後,大批內地人湧港,港府為登記身份,一九四九年起向在港人士簽發貼有相片及手寫個人資料的紙皮製文件,就是身份證的「元祖」。

「元祖」證件 按階級分色

第一代身份證更加按階級(如是否官員)分成黃、藍及粉紅三色。一九六○年《人事登記條例》實施,推出第二代膠面身份證,分成藍紅以識別男女,面積相對縮小,兒童證約為成人版一半,俗稱「餅乾仔」。

七三年,第三代膠面身份證不再有持證人指模,亦統一了成人及小童證的樣式。八○年抵壘政策取消,面對內地偷渡潮,八三年推出首張有防偽特徵及全電腦製作的第四代身份證。但四年後因「香港需要有一張可以過渡九七嘅身份證」,故於八七年推出第五代身份證,引入了「香港永久性居民」概念及證背棄用港英政府徽號。

○三年推出第六代身份證,大革新至智能年代,入境處當年亦有在全港設九個換證中心,以近四年時間「全民換證」,證上晶片藏有持證人的指模模板,防偽性更高,亦成為該處推行可紓緩口岸人流的e道系統的關鍵。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