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中美貿易戰勢難避免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是徹頭徹尾的貿易保護主義者,他當選後已開始與企業老闆連繫,要求他們把工作機會留在國內,並揚言把工作轉移到海外的企業,其運回美國銷售的產品要徵收百分之三十五的重稅。由於美國的電子成品大都是在海外製造的,如此必大大增加成本,提高售價。

特朗普上任後推出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是要抗衡中國,他不滿中國的貿易政策,並指摘中國操縱匯率。由他任命的內閣來看,幾位企業界大老擔任要職,在商言商之下,難免與特朗普的保護主義站在同一陣線,要平衡中美貿易逆差,對中國銷美商品徵收重稅,中美將會展開貿易戰。

事實上,特朗普的政策也有不少矛盾之處,他堅持增加美國的工作機會,要求企業回到美國設廠,但在美國高人工成本之下,勢必增加生產成本,削弱美國產品的競爭力,對企業造成極大的傷害。

就以蘋果手機來說,如果回到美國製造,每部手機的整體成本可能增加九十美元,若蘋果將此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蘋果手機的零售價將提高百分之十四。

特朗普把美國承認「一中政策」當成解決與中國貿易問題的談判籌碼,但北京不可能在台灣問題上讓步。美中對抗升溫之下,麥當勞、肯德基、波音、蘋果等美國大企業都可能成為中國的報復對象,令中美貿易戰一發不可收拾。

英國《衞報》報道,與中國打政治口水戰將要付出慘痛代價,有所謂「達賴效應」,即歐美國家領袖會見達賴之後,接下來兩年對中國貿易出口平均減少百分之八點一。

可以預見,特朗普上任後中美貿易戰將難以避免,但抵制的下場是傷人更傷己,對中國產品提高關稅,也會打亂太平洋的貿易,並傷及日本、南韓、台灣的出口,在中國組裝的歐美企業也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