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有佳音!困擾傷殘患者多年的傷殘津貼申請資格評核一事,勞工及福利局牽頭的跨部門工作小組已完成工作,並提出建議,統一醫療評估過程中使用康復及機械使用的安排,社署已與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落實定出內部指引,經向社署職員及前線醫生介紹後,已於二十一日推行。新措施之下,評估傷津領取人資格的爭拗料可減少,廿三萬監察發言人王國興估計,傷殘津貼申領個案可增加數以千計。社署則稱,截至十月底,有約十四萬人申領傷津,但沒評估新措施下會有多少宗新增個案。傷殘團體則希望政府盡快公布整個檢討結果。
已落實的其中一項建議是,統一醫療評估過程中使用康復及機械使用的安排,申請人只要在沒有義肢、助聽器和人造耳蝸的輔助下,未能符合以下一項,即在「日常活動、室內轉換位置(床、椅、地面或如廁)、前往診所、學校、工作地點的過程中,站立或坐下時,可維持個人的姿態及動態平衡」,無法做到上述者便可視為嚴重殘疾,符合申請傷津資格。
王國興歡迎政府有檢討結果,認為爭取十年終於畫上句號,他指出,早在○七年已向政府提出單肢傷殘人士可領傷津,一三年施政報告後,勞工及福利局組成跨部門工作小組。王昨日收到該局常任秘書長譚贛蘭書面回覆,通知小組已完成工作,並提出上述建議,社署已與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落實定出內部指引。其他建議亦逐步實施,包括為進一步鼓勵殘疾人士就業及支援其照顧者等。
王指出,舊傷津定義要評估申請人社交活動和勞動能力,容易引起爭拗,新定義肢體移動能力客觀清晰,醫生容易執行,他估計會新增數以千計申請個案。
社署發言人表示,優化醫療評估過程,各傷津申請人均受影響,至今年十月底,約有十四萬人領傷津,但未有估算新增個案數目。據立法會文件,去年六月約有二百名缺失單肢或單肢功能者正領取傷津,統計處調查指一三年有二千六百人缺失上肢或下肢,及廿四萬二千二百人表示下肢或上肢的活動困難。
香港肌健協會前會長劉偉明稱,政府只就傷殘定義修修補補,不少長期病患者有看不見的殘疾,如多發性硬化症病友沒有干擾素藥物,關節不能動彈,冀政府聆聽團體意見。該會社工蘇美英則盼政府公布檢討結果,讓公眾知道評估表格內百分百工作能力有否刪除,以及有否接納讓物理治療師及社工等專業可參與評估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