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皇都戲院列一級 爭取保留第一步

經民間保育團體大力爭取及傳媒大篇幅報道,北角皇都戲院的歷史價值終於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肯定,由年初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提升為一級歷史建築,並將進行一個月公眾諮詢,可喜可賀。問題是,現行保育政策天殘地缺,除非歷史建築被列為法定古蹟,否則即使被評為一級,也不代表能逃過拆卸重建的厄運。

飛拱設計 獨一無二

皇都戲院前身為一九五二年落成的璇宮戲院,至五九年改建成皇都戲院大廈,屹立北角六十載,直至九七年結業並改為桌球室,可謂見證香港盛衰。除了歷史悠久,皇都戲院最獨特之處是其圓拱橋樑式屋頂,不僅是本港唯一建築物採用飛拱設計,在全亞洲也是獨一無二。而外牆亦有名為「蟬迷董卓」的立體浮雕雕刻,出自著名畫家梅雨天手筆,令這座建築物別具藝術價值。

跟當年許多大型戲院一樣,皇都戲院不但用於放映電影,亦供登台表演之用,日本松竹歌舞團、台灣藝霞歌舞團等亦曾留下足迹,當中包括寶島歌后鄧麗君。事實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角是娛樂場所的集中地,由早期專供外國人使用的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及明園,到戰後的麗池夜總會、月園遊樂場和皇都戲院等,莫不見證香港娛樂事業的變遷。皇都戲院作為現時港島碩果僅存的舊式戲院,保留價值巨大,古諮會將之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可謂應有之義。

筆者是港島人,小時候曾跟家父到過皇都戲院看電影,那時候的戲票分為前座、後座、超等和特等,票價各有不同,跟現時電腦印刷的戲票有截然不同的風味。但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還是那條由戲院到洗手間的通道,中間有個擺放皮梳化的小廳,在白森森的燈光映襯下,總是有種莫名的陰森氣氛,令小孩子不寒而慄。如今一切俱往矣,惟回想起來,那裏的確是童年一道快樂風景線。

去年七月,以某發展商為首的財團展開大規模收購行動,成功購入皇都大廈逾兩成業權,並落實向小業主進行收購,預料全幢涉資逾三十六億元。在土地有價的今天,位處英皇道黃金地段的皇都戲院大廈發展潛力深厚,獲財團青睞不難理解,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後,相信會增加發展商拆卸重建的阻力,起碼輿論必然不贊成,但依然不等於免被推土機輾壓。究其原因,古諮會的工作屬於行政性質,沒有保護歷史建築免受清拆的法定權力,惟有港府把建築物列為法定古蹟方能阻止業主清拆,但這又涉及賠償和法律等問題。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政府不可能強制業主保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何東花園也因賠償問題爭持不下,最終只能灰飛煙滅。

最理想的做法,當然是由港府收購並進行維修及管理,日後免費開放給公眾參觀,但世事豈能盡如人意,港府收購涉資額必然不菲,加上如今只有皇都戲院部分被評級,大廈其他相連部分不受影響,發展商一旦全面收購業權,不大刀闊斧發展才怪。或許活化是較可行方法,發展商保留皇都戲院原有面貌並加入商業元素,發展為有特色的文化娛樂場所,總好過將之夷為平地,永久消失。

港府保育 葉公好龍

當然,港府對保育向來葉公好龍,也是歷史建築買少見少的原因之一。每次都是民間人士發現歷史建築被毀,繼而輿論狂轟,港府才如夢初醒。景賢里雖然是港府以地換地才得以保留,但要是沒有輿論壓力,港府會忽然保育嗎?皇都戲院會否變得面目全非,正是港府是否真心保育的試金石,當局必須加緊跟發展商斡旋,千萬別到了戲院被拆得蓉蓉爛爛時才擺出假惺惺的保育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