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失魂孩童或過度活躍症

小朋友「論論盡盡」,常撞到礙障物;日常生活好像「失魂魚」,去便利店購物忘記付錢等等,可能是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ADHD)症狀。精神科醫生表示,ADHD病童較一般人難集中精神,不但學業較易出問題,更增意外及受傷風險,例如踏單車時「炒車」,或不了解爬窗危險而墮樓。他估計,本港至少有四萬名兒童及青少年屬ADHD患者,但家長往往誤以為子女頑皮「唔聽話」,以致錯過治療黃金時機。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表示,全球兒童ADHD發病率約為百分之三至七,推算本港逾四萬名六至十六歲兒童及青少年患此症,相信不少人因與讀寫障礙等混淆而未有確診。他指出,ADHD患者一般難以集中精神,或出現問題行為,突然站立、大叫,甚至衝出課室,或因情緒問題與同學衝突。若相似行為於學校和家中等不同場所反覆出現,可能是ADHD徵兆,「如果在學校好乖,但在家就完全不同,可能只是管教問題。」病情未必隨年齡好轉,黎大森指出,他的病人由六歲至五十歲都有,該病目前未有確實成因,相信與遺傳有關,腦部傳遞訊息的物質失去平衡。

協調能力差 受傷機會高

他指出,ADHD患者無法專心,較少留意周遭環境,加上協調能力較差,走路、踏單車時特別容易受傷,「前面有舊嘢都唔知,一嘢撞埋去,或者撞到燈柱。」他引述去年一項外國研究指出,ADHD病童受傷及送往急症室的比率,較一般兒童高,亦有研究指ADHD學童涉及較多單車意外。

他提到,有八歲小二男生因上課時離位、騷擾同學及成績不理想,由家長帶往求醫,其後確診ADHD。男童獲處方藥物後,集中力及成績均有改善。但家長自行停藥後,男童專注力隨即下降,半年間因踏單車意外致左手骨折,玩跳樓梯時不慎令足踝骨裂。

家長支援重要 勿亂停藥

治療ADHD的黃金時間為十歲前,黎大森指出,該症的徵兆於該時期開始浮現。加上病童即將踏入青春期,未必再依從父母指示,若不盡快處理將來更難糾正,應同時輔以藥物及行為治療。主要用藥是「中央神經刺激劑」,補充負責傳遞腦部訊息的多巴胺,可降低ADHD患者受傷機會達四成三,降低送往急症室機會四成半,但副作用可能引致患者胃口及睡眠變差。

除用藥外,家長和學校需支援病童的情緒及行為,例如訂立清晰的獎罰制度,及於黑板列明需完成的工作,安排病童多走動、幫忙派簿等。生活安排上應減少令病童分心的誘惑,例如書枱只放必需用的文具。

記者 張汶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