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風病人活動能力受損,若能把握中風後三至六個月黃金期做復康訓練,可提升自理能力甚至重投職場。調查發現,密集的物理、職業治療可提升病人的活動能力三成。
香港復康會二○一三至一五年間,為四十八名廿八至六十四歲中風患者提供每周三天、朝九晚五的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護理及情緒輔導。四至七個月後,病人的活動、自我照顧及整知能力平均提升兩成六,當中活動能力升三成,例如改善穿衣、如廁能力;生活質素提升一成四。
康復科專科醫生鄒兆麟昨指出,較年輕的中風病人比長者對康復的要求高,除了恢復簡單活動,亦希望重過獨立生活及工作。他們若能得到合適治療,可快速進步,尤其中風後三至六個月是復康黃金時期。復康會復康部總監梁玉珍表示,年輕中風患者多為家庭經濟支柱,但中風後要由伴侶甚或年老父母照顧,角色轉變的落差及經濟壓力,均影響病人及照顧者的生理健康。若中風後一至兩年沒有訓練,病人可能肌肉萎縮,再訓練亦未必有太大效果。她建議病人出院時,由醫院無縫轉介到復康中心,加強社區的復康服務。
彭志賢兩年半前中風,當時四十六歲,是電子廠經理。他病發後只能躺在床上,「兩個大隻佬夾住先起到身」,至今想起仍感傷痛。但他由簡單床上運動開始,到漸漸可下床走動,中風後半年已重考車牌,一年後為社福機構任客戶服務。現年五十七歲的陳永寧原本是燒臘師傅,三年前中風後右邊身無法移動,要由長期病患的妻子照顧。經歷不想見人的日子後,他打起精神接受復康訓練,現可靠拐杖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