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愈來愈長壽,人口老化問題日見突出。大多數打工仔最擔心的,莫過於退休後沒有收入,積蓄有限,生活難以為繼。筆者也曾打過十多年工,對這種心態十分理解。
不久前有一項關於港人退休生活的調查,如果以十分為滿分計算,二○一二年和一四年的評分結果,分別是六點一分和五點五分,而今年則下跌至五點四分,創出新低。評分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擔心通脹或積蓄不夠,其次是擔心疾病、失業、對未來難以預測、成為親人的負擔等。
港人男性平均壽命八十一點二四歲,女性八十七點三二歲,是全球之冠,本是吉兆,何故有人不喜反憂?相信就是恐怕積蓄用盡後,不知如何可以繼續有尊嚴地生活下去。因有數得計,當讀完書畢業二十二歲出來工作,之後養家活兒,到六十歲退休,開始靠吃老本過活,夠吃二十年嗎?高薪一族對此可能問題不大,但以基層家庭退休人士來說,可能過得幾年已無以為繼。
因此,提供退休保障是十分迫切的。但計劃諮詢多年未能落實,爭拗點是「全民」兩個字:有人認為既是「全民」,就應不論貧富均一律享有,不需要資產審查;但亦有人認為,「全民」二字不應如此簡單化去解釋,而是應理解為任何有需要的人都能得到保障,這才不致浪費社會資源。
筆者覺得,退休保障最重要是爭取先開步,與其爭論不休,不如先讓低下階層長者受惠,照顧了有需要的人士,才再逐步檢討有沒有擴大受惠者的需要,這總好過為了爭拗而蹉跎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