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上月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衞星,吸引外界關注的不僅是量子通訊天地對接是否成功,對衞星以「墨子」作為命名也感到好奇。若有留意的話,當會發覺中國的航天和衞星等命名,從最早發射的「東方紅一號」,到「嫦娥」探月和「天宮」巡天,以及「悟空」尋找暗物質,已經愈來愈不帶政治色彩,而是凸顯中華傳統文化的味道。
墨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學家,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距今二千多年。墨子較為人熟知的,可能是其主張「兼愛非攻」的哲學,他認為戰爭對天下有害無利,故倡非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墨經》曾提出「光學八條」,最早發現光線沿直線傳播,並設計小孔成像實驗進行論證,這一發現,較西方早了逾千年。
因此,墨子有「科聖」的稱號,提出中國最早的宇宙概念、數學論述、物理觀念等,被譽為中國科學家的始祖,是有記錄的世界上第一位進行光學實驗之人。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曾經寫了一本《中國科學史》的書,也有提到墨子對科學的貢獻。中國把首顆量子衞星命名為墨子號,除了以示敬意,相信亦是想透過這顆衞星告訴世人,中國古代已有成就非凡的科學家。
由於種種的歷史原因,中國在近代科學技術方面一直落後於西方國家,現經過多番努力,終於在某些科學領域由落後變成領跑,確實值得自豪。繼墨子號之後,期待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諸子百家未來也能陸續被命名,讓中華文化閃耀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