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之後,昂山淑姬近日再次訪華。去年訪華時,昂山還是緬甸反對黨領袖;今年再來時,已是緬甸國務資政,同時身兼外長等多項要職。資政,就像中共的軍委主席、中顧委主任一樣,新加坡的李光耀也曾擁有這一頭銜。成熟的民主政治不會設置這種職位,但在家長民主的新加坡和轉型民主的緬甸,有個資政並不令人意外。
上次昂山淑姬訪華時,中共總書記和總理分別接見,是看好她的政黨會贏得大選,予以提前示好,為將來的合作打好基礎。此次訪華,不僅總書記、總理再次接見,而且形式上代表議長的人大委員長也予以會晤。接待規格的再次提升,表明中方對緬甸實權人物的高度重視,欲推動兩國的全面合作。
中國民間,特別是自由派和渴望民主變化的人士,對昂山淑姬的訪問也充滿遐想。這是因為昂山有太多的標籤:緬甸「官二代」、女政治家、不同政見者、長期監禁的政治犯、和平抗爭的獲勝者、國際電影大片的戲中人物、被奧巴馬擁吻的民主女神……最耀眼的無疑是這個標籤: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而這個標籤,一直是中國政府最敏感和忌諱的。相當長的時間裏,諾貝爾和平獎在中國媒體都難以提及。網民為了躲避審查刪貼,經常用「炸藥獎」代替。這當然是由於在中國坐牢的劉曉波,卻在外邊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以及另一個經常被中國官媒斥為「竄訪」的獲獎者達賴喇嘛。自從這兩個憲政和人權的鼓吹者獲獎後,在中國官方和許多中國人看來,諾貝爾和平獎就是西方的政治陰謀,獲獎者就是陰謀的體現和代言人。
而昂山淑姬的政治追求和崛起之路,也是中共恐懼和竭力防範的。作為緬甸民主和國際人權的一面旗幟,她主張憲政,要求選舉,被緬甸軍政府從坐牢到軟禁,失去自由達二十一年。由於其不屈服的和平抗爭,在國際壓力和國內局勢的變化下,最終重獲自由,推動緬甸的民主化進程。昂山淑姬領導的反對黨在國會選舉中贏得多數,本人雖因憲法對直系親屬國籍的限定,不能競選國家元首,但憑藉崇高的威望和巨大的影響力,成為事實上的領袖。
昂山淑姬的和平抗爭和緬甸的民主化道路,成為中共批判、防範的和平演變的又一最新成功範例。
但政治又是非常現實,充滿功利,需要利益交換的。中美當年為了共同對付蘇聯的威脅,一夜之間化敵為友。現在中美雖然爭吵較量不斷,但生意和人員往來頻繁。面對緬甸的政治定局,從現實和長遠考慮,中國必須要和昂山淑姬打交道。
因為中緬在許多事情上需要合作,比如平息兩國交叉的緬北軍事衝突,保護在緬甸的資源開發、水利建設項目,以及正在推進的「一帶一路」巨額投資。而緬甸民主後的國家重建和經濟發展,也急需強鄰中國的各方面援助。因此,昂山淑姬訪華對中國投桃報李,雙方同意修建跨境大橋、在緬甸興建醫院、磋商解決投資巨大的密松水電站分歧。
由於雙方的政治已然不同,都心照不宣地避談政治問題,大講「胞波」睦鄰關係,強調歷史友好,甚至通過昂山淑姬訪問陝西法門寺的安排,淡化政治分歧,突出文化交流。
許多民主自由派人士欲借昂山淑姬訪華說事,只有再次失望。面對中方對她的高規格接待,只能說,既然這麼歡迎昂山淑姬,為甚麼不解禁楊紫瓊主演的關於昂山的國際影片《The La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