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加東減未夠 必研六隧分流

紅磡海底隧道「塞到爆」困擾港人多年,政府上周收回東區海底隧道後,即準備啟動檢討三隧分流措施。本報獲悉,當局計劃把有關研究擴展為「六隧分流」,將三條連接九龍及新界的隧道納入研究,冀一併疏導同樣嚴重擠塞的獅子山隧道。今次啟動「六隧分流」研究,主因是大老山隧道的專營權兩年後屆滿,當局將全面控制三條新界隧道的收費,顧問除可重新審研「紅加東減」方案外,亦可重點研究獅隧加價的可行性及對交通的影響。有專家認為獅隧加價有助疏導車流。

現時連接沙田及九龍市區共有三條行車隧道及一條道路,包括獅隧、大隧、八號幹線的沙田至長沙灣段(包括尖山及沙田嶺隧道)及大埔公路,由於三隧收費差距大,車流分布不均。獅隧及尖山隧道現時劃一收八元,大老山隧道收費則由十五至卅五元不等,三者差距達七至廿七元;加上獅隧位置較優越,故一直較多駕駛者選用。

獅隧每日平均車流量逾九萬架次,容量早已飽和,平日繁忙時段經常塞車,駕駛者及乘客均叫苦連天;而大老山隧道每日的車流量亦接近六萬架次,繁忙時間同樣擠塞,但平均車流量只為容量上限七成。至於○八年才通車的尖山及沙田嶺隧道,每日只有約五萬架次車流量,遠低於十二萬架次的上限。

大隧專營權 2018屆滿

上述新界三隧因地理及收費問題,與三條海隧組成慣性的過海路線組合,其中最便宜又最繁忙的獅隧與紅隧一組,私家車單程隧道費合共只需廿八元;大隧經東隧過海收費共四十五元;尖山隧道經西隧過海則要六十八元。隨着大老山隧道的三十年專營權於二○一八年屆滿,政府可全權掌控新界三隧及紅、東隧的收費,除可重新審研紅隧加五元、東隧減五元的方案外,亦可考慮調整獅隧及調減大隧收費的可行性。不過,西隧的專營權於二○二三年始屆滿,或成為分流措施的一大障礙。

運輸署開展策略招標

運輸署證實已開展隧道分流策略及措施研究的招標程序,正邀請顧問公司提交意向書,料明年初展開研究,冀於一七/一八立法年度完成。發言人指三條海底隧道的分流措施可能影響三條新界隧道的使用量,因此顧問一併展開「六隧分流」研究,考慮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各隧道。

專研本港交通問題的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永達指,本港首次研究非過海隧道的分流措施,獅隧的擠塞問題源於收費過低,相信調高該隧收費是正確方向,「中間嗰條(獅隧)位置最好,當然應該最貴」,又認為調高獅隧收費外,亦應檢討獅隧及尖山隧道劃一收費的模式,「無理由大車收費同細車一樣」。

記者劉偉權、楊嘉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