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多變數,今屆尤其明顯。不論建制派還是泛民主派,均有大批重量級議員淡出政治舞台,交班予年輕一輩,一交一接能否順利如願,存在頗多變數。加上本土派亦多年輕參選人,政黨年輕化是大趨勢,但並不代表年輕人可成功上位。
細看各主要政黨,都有所謂「抬轎現象」。抬轎者,即由接班人排名單的首位,緊隨其後的為該黨的重量級議員,包括黨主席或黨魁,個別名單更有兩位元老之多;如此部署,期望支持者一看就明,由老一輩扶助接班人上位也。
問題是,今屆有過多抬轎式的安排,選民未必受落,畢竟各名單在比例代表制的規範下,只有排頭位的有望勝出,選民不會為保次名的「老人家」入會而投票予名單,因為「老人家」要退下來早已街知巷聞。
年輕人要接班上位,其知名度、政治能量及業績最重要。當然,黨的名聲也不能忽略,政治光譜定位相異的政黨各有支持者,是政治常態。立法會分區直選,參選人的知名度是首要的,單靠年輕賣相,各黨及各區均大不乏人,為何要投票給你?
當然,知名度高,皆因前一段時間,某項公共政策存在問題或政府執法不力,被參選人「捕獲」,經媒體廣泛報道,讓當區街坊印象深刻,認為你具政治能量而認同你,最終經過選舉動員,轉化為投給你的票。元老抬轎的效用僅是輔助性而已。歸根究柢,選民還是能夠分辨誰優誰劣,作出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