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奧運經濟 因城而異

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今天開幕,這場全球綜合體育盛會,對主辦地來說,也是一盤生意。「奧運經濟」已成獨特現象,有些城市舉辦後經濟得到推動,但有些則由此而陷入債台高築的困境,可謂因城而異。

現代奧運會自一八九六年起由官方承辦,早期依靠門票收益,基本都是蝕本的。一九七六年的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虧損逾二十億美元,賽後要向市民開徵奧運特別稅。但到了一九八四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開創了奧運商業化先河,政府與企業合作,招募志願義工,出售廣播權和門票,獲得二億多美元收益。一九九二年的巴塞隆拿奧運會,收益更高達二百多億美元。因此,奧運主辦權競爭更加激烈,被視為「生金蛋的雞」。

主辦奧運固然可以吸引世界目光,但賽前巨資投入興建的各種設施,賽後若未能保持物盡其用,那些設施的保養和維修往往會成為負擔,出現經濟學家所稱的「後奧運效應」。二○○四年雅典奧運,希臘花過百億歐元來主辦,當時開幕式很有創意,但該國經濟之後開始陷入困境,導致後來債務危機爆發;還有二○○○年悉尼奧運會,澳洲儘管獲得六十三億美元的收益,但之後經濟也一度下滑。

二○○八年北京奧運會是特殊的一屆,賽前七年投入三千億元,不僅拉動了經濟增長,事後亦沒有出現「後奧運效應」,主要是中國經濟當時正處於高速增長期,且場館的事後用途亦早有計劃,資源並沒有浪費。此次里約熱內盧奧運會適逢巴西經濟衰退,經濟效應如何,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