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人心不古 長壽非福

日本一項研究發現,港人男女平均壽命分別為八十一點二四歲及八十七點三二歲,一舉超越日本成為世界上最長壽族群。

古人說:「多子多福多壽」,古代戰亂頻仍,糧食不足,加上醫學技術落後,能熬到老年並非易事,正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作為在進化上的「勝利組」,長者在傳統中國社會備受尊重,特別在管治技術落後,既沒有電話電報,又沒有公路鐵路,統治者惟有實行所謂「君權不下縣」,宗族長老主持婚喪嫁娶,排難解紛,實際上承擔起部分政府職能。總而言之,長壽本身就是一種資本。

事實上,這種「資本」不僅是長者本人的,也為統治者所看重。清朝初年,統治集團為顯示自己服膺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康熙、乾隆和嘉慶朝舉行過三場千叟宴,其中嘉慶元年為慶祝乾隆帝榮升太上皇,即所謂「授受大典」,宴請全國六十歲以上老人近六千人,百歲以上者亦有十數人,盛況空前,乾隆、嘉慶帝親自為九旬以上壽星斟酒,還賞給時年一百零六歲的熊國沛以及一百歲的邱成龍以六品頂戴,傳為千古佳話。

諷刺的是,在富裕進步的香港,長壽卻未必是福,甚至可能是一種折磨。有權有錢有勢的老人活得有滋有味,紅光滿面,「七老八十」等形容詞自然不適用,但更多的基層長者臨老唔過得世,得靠揸的士小巴甚至拾荒餬口。在政府眼中,長者從來只分為有沒有經濟需要,說白了就是有沒有需要政府救助,是公共財政的負擔。當局的退休保障不是將資產上限定為八萬元嗎?潛台詞就是:沒花光棺材本別來找政府。人心不古,如今再找不到為長者斟酒的執政者,香港長者就只能面臨老不起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