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青貧窮戶訴居住苦

【本報訊】二○一六貧窮報告顯示,葵青區是本港貧窮率第二高的地區,僅次於深水埗,有團體於去年第四季及今年第一季,訪問一百三十四名居於葵涌的不適切居所,即劏房、天台屋及板間房基層住戶,發現大部分劏房戶面對空氣流通差、空氣質素差及光度差的「三差環境」,炎炎夏日,有受訪者稱如置身烤箱。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的調查發現,雖然逾九成受訪劏房戶的劏房有窗,但當中兩成因噪音及氣味等惡劣環境,不會開窗;九成半的室內風低於檢測儀器下限,顯示為「0」,也有近七成的外圍風速同樣顯示為「0」,反映空氣不流通,令「熱舒適度」偏高,有接近一半受訪者稱在室內感到炎熱,部分更稱如長期置身烤箱,感到窒息。

居劏房十多年的賴先生表示,天氣炎熱,有時無奈要到樓下士多側的椅子上睡覺「一晚醒幾次」,有時下班後會在街上流連至八時才回家吃晚飯;由於居所附近有垃圾房和停車場,臭味及熱氣令他無法開窗,煮食亦在劏房中,熱氣聚集,空氣質素更差,令他感煩躁,常跟妻子吵架。而居劏房五年的洪先生,也因單位位於公路旁,無法開窗,兩名兒子患上鼻炎,常到醫院覆診,阻礙學習。另一名劏房戶林先生也因難耐劏房炎熱,常到商場及圖書館流連「避暑」。

團體促訂指標改善環境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團體及社區工作部部門主任王馥雅指,現時香港沒有就室內居住環境質素訂立指標,只有建屋時的單位規劃管制,建議政府牽頭實踐「最佳執行範例」,並可參考《建築物(規劃)規例》對室內建築規格要求的項目,訂明對單位窗戶數目、樓底高度、室內空氣流通等的要求,改善及保障基層的居住環境質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