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看:社會偏愛悲觀論調

內地大型銀行對外公布的壞帳比率約為百分之一點八,但有傳實際是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有人問一位資深的香港銀行家,外間傳聞是否可信?銀行家答:「不可信。」

該銀行家在業內表現出色,早年更獲邀到內地發展,曾任中國最大民營銀行的行長,如今退休後衣錦還鄉,笑傲江湖,但他對內地的商業情況仍知之甚稔,遇上有緣人,也不忘指點一二,聽這樣的人說話,該比聽坊間的二流分析員強多了。那位仁兄這樣分析:目前內地銀行業的貸款總額約為一百八十萬億元人民幣,如果壞帳總額當真高達兩成,那豈不是等於三十六萬億元,這是不可能的。

筆者想來也是,目前全世界最賺錢的幾家銀行都在中國,但這些銀行每家平均一年的盈利不過是二、三千億元,如果說整個行業的壞帳竟達幾十萬億元,那確是不合比例。至於外間何以會有如此不實傳聞,該銀行家有以下分析,這些分析也正合筆者一向所想。銀行家說,對中國金融業過分悲觀的調兒大多來自外國評論員,他們對中國國情並不了解,故常會誤判誤斷。另外,現今社會的人大多熱中於誇大負面消息,總愛將情況講得像是山雨欲來。

事實上,回顧過去幾年,人們對金融海嘯後的美國經濟,兩、三年前的中國房地產市場,以至早前的香港樓市都作了過分悲觀的預測。一分的壞事,在人們口中就經常講到有近乎十分的嚴重性,反而持樂觀態度的人就往往被視為天真。

金融海嘯時,不少港人鍾愛的滙豐銀行股價跌到三、四十元。筆者當時所見的股評人,沒有一個會看好滙控,但事後證明當時是股價的最低位。人們往往在別人恐懼時,自己更恐懼,所以股神巴菲特,世上就只得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