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屢腹痛 腸敏感先兆

都市人普遍遇過肚痛、腹瀉等情況,但若每周都反覆出現,加上大便乾結或稀爛,特別是緊張、壓力大時,或患上「腸易激綜合症」。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主任卞兆祥稱,從中醫角度,此病反映肝、脾及腎功能失調,患者近年有年輕化趨勢,臨床遇到最年輕患者僅十四歲,與飲食不節制、工作壓力大等生活習慣有關。

俗稱「腸敏感」的腸易激綜合症是常見的胃腸功能紊亂疾病,全球有一至兩成人罹患此病;香港早前研究顯示本地發病率約百分之七。卞兆祥稱,醫學界上月更新此病的診斷標準,由原本三個月內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出現反覆腹痛,改為平均每周發作一次;其他診斷標準包括排便頻率、大便質感等,則維持不變。他估計在新標準下,本港患者數目或上升。

忌吃高脂煎炸生冷食物

卞兆祥稱,中醫認為此病屬於腹痛、腹瀉及便秘的範疇,與肝、脾及腎功能失調有關。若患者飲食不節制,例如常吃高油脂、煎炸、生冷的食物,可令脾胃受損;加上生活節奏急速、工作壓力大,精神容易緊張及睡眠質素差,情志不遂亦會影響肝功能,上述因素與患者趨年輕化有關。

中醫複方治療 最長半年

卞兆祥臨床遇到最年輕的患者,是年僅十四歲的學生,因其家長及自我要求高,學業壓力很大,每日排便兩、三次,間中亦有大便糾結,治療了兩個月,至今仍要服中藥調理。另有中年公司管理層每逢開會便會腹痛,「一去完廁所就無事,坐低開會準備演說,又痛過」,目前仍接受治療。中醫以複方治療,嚴重者治療期要半年,輕則亦要兩、三個月。

浸大轄下的香港中醫藥臨床研究中心因應此病診斷標準的更新,計劃招募四百名合資格人士進行研究,按照他們的臨床病徵,分別以中醫證型及最新診斷標準分類,以了解腸易激綜合症亞型及中醫證型的分布規律,同時比較醫學界新舊標準的差異。研究團隊亦會抽取參加者的尿液及糞便樣本,探討患者腸道內細菌變化,為下一步用中藥調節腸道菌群治療此病定下基礎。

凡十八至六十五歲健康人士,在過去三個月內持續便秘或腹瀉,參加者須完成問卷調查和進行多項檢測,及提供大便樣本以檢測腸道菌群,所有評估及檢測均為免費。市民如欲報名及查詢可致電3411 2051。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