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看:銀行業應承擔更多道義

早前在社交場合碰到一位知名的銀行家,筆者禮貌地向對方問好,說了句:「您近來好嗎?」沒料到,換來的不是應酬式回應,老先生竟逕直說:「情況不大好。」事隔數星期後,即傳來了本地銀行業裁員的消息。

在下只是小人物,不可能和甚麼大企業家稔熟,跟上述的銀行大亨也不過是數面之緣,交淺言淺,而對方竟會對我這相對較陌生的人透露出自己情況不佳,可想而知,在他們眼中,本地銀行業的景況確是十分嚴峻。

但在銀行家眼中的嚴峻情況,在實際上又是否當真如此不堪?就以早前一家宣布裁員一百八十人的中型銀行為例,該公司去年的利潤雖有下調,但仍高達五十五億元,若跟其他本地行業的中型公司相比,這樣的純利已是多得教人咋舌。

銀行業長期在香港牟取暴利,偶有遇上市況逆轉的風潮便帶頭裁員,在道義上似乎是值得商榷的。

說本地銀行牟取暴利,絕非言過其實。幾年前,溫家寶便曾以此「罪名」批評內地銀行,而其時中國利潤最高的銀行,每年可賺取二、三千億元人民幣;但同一時間,一家國際銀行單計在香港市場的純利,便高達五百億港元以上。若計及人口比例,香港銀行的賺錢能力簡直可以用恐怖來形容。

內地銀行跟香港比較,賺取的只是「溫和」利潤,但他們也得承擔不少社會責任,例如近年內地不少企業財政緊絀,無力清還欠債,政府便打算要求銀行用「債轉股」的形式以扶持弱勢企業,若然此法實施,內地銀行便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香港銀行賺錢的能力比人強,但社會責任則遠較別人少,一有風吹草動,便率先以裁減人手的方法自保,無論如何,也有點說不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