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多即棄膠用具

有環保團體趁昨日是「世界環境日」,首次聯同內地及澳門非政府組織在三地的海洋垃圾黑點進行跨境海岸清潔工作,以了解垃圾源頭,及推動政府制訂合適的解決方案。結果發現在香港收集垃圾總重量逾一點八公噸,當中以塑膠物料比例最高,如即棄餐具及膠樽等,反映香港流行即棄文化,亦發現部分垃圾來自內地,「上面印有簡體字」,團體呼籲市民少用即棄用品及多做回收。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在前年開始展開育養海岸計劃,昨日是首次聯同內地及澳門的非政府組織,在三地的海洋垃圾黑點進行跨境海岸清潔工作。本港方面有約四百名義工參與,分批到全港十六個地點,包括龍鼓灘、清水灣、芝麻灣、大澳等進行海岸清潔;澳門有百多名義工到三個地點清潔;內地則有十五個城市參與。由於以往育養海岸計劃的垃圾量是全年計算,故難與今次結果作比較。

內地垃圾漂港「印有簡體字」

綜合香港十六個地點收集的垃圾數據結果,共清理海洋垃圾最少一百九十四袋,總重量逾一點八公噸,相等於可載滿約十三點五個六百六十公升容量的垃圾桶,而單計龍鼓灘收集到的垃圾,就以塑膠物料比例最高,如膠蓋有七百九十一個,膠杯碟有五百九十四個,膠飲管及攪拌棒亦達三百零三支。基金會項目經理(育養海岸)楊松頴指,海洋垃圾以塑膠物料最多,如即棄餐具、膠樽、包裝紙等,反映香港流行即棄文化。亦有垃圾來自內地,「有啲垃圾上面印有簡體字」,反映珠江河口污染問題嚴重。

450年分解一個飲品膠樽

楊續指,垃圾對海洋環境存在很大影響,以飲品膠樽為例,「可能飲用過程只需幾分鐘,但(棄置)喺海中需要四百五十年分解。」垃圾亦會入侵食物鏈,魚類誤以為是食物吃下,但消化不到就會餓死。一些廢棄魚網則會纏住海洋生物,令牠們窒息死亡。最令他驚訝的是,垃圾中有不少是各式各樣的鞋、玩具及家庭用品。他希望可從源頭入手,鼓勵市民少用即棄用品及多做回收。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則指,澳門的情況與香港相近,希望從宣傳教育入手,減少海洋垃圾。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