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明鏡:模糊難互信 互信不模糊

馬英九卸任前幾日接受媒體訪問時提醒蔡英文,兩岸目前要創造「模糊的互信」,增加了解,深化互動,以減少衝突。「模糊的互信」是馬英九執政八年處理兩岸關係的「國策」,「模糊」二字尤其傳神,可視為馬英九的獨特心得。

近年出現了一種「模糊哲學」,大致的理論是:因為事物本身就是一種模糊現象,因此要用不分明、不清楚的態度或手段去應對處理。現實中,「模糊哲學」不失為一種有用的哲學。當年中美破冰卡在台灣問題時,就使用了「模糊哲學」,中美聯合公報表述稱︰中方反對兩個中國,台灣屬於中國一部分;美方承認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對這一立場不予挑戰。這樣就巧妙地避過扯不清的台灣地位爭端,越過建交難關。其實「一中各表」又何嘗不是「模糊哲學」?

兩岸關係前景如何,取決於兩岸關係本身的、內在的性質,在歷史、現實、兩岸、國際、民意、實力等種種大時空、大格局的交互給力中,的確呈現出不甚分明的情狀,各方只能順勢而為,急了不行,緩了也不行,力大了不行,力小了也不行。台灣領導人作為其中的一個「持份者」,且是弱勢持份者,實在是「八方受掣」,做了八年總統的馬英九對此一定感同身受,所以感慨在兩岸關係上「台灣的選擇實際上不多」。

處理兩岸關係的「棒」已經交到蔡英文手中,三禪認為,對蔡英文而言,重點詞不在「模糊」而在「互信」,因為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對北京而言雖「模糊」卻有「互信」成分,而蔡英文僅承認「九二會談」,恐怕維持現狀都難,更遑論「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