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堂堂大國何致自討沒趣

英女王幾句對中國的吐槽,成為近日最熱門的國際花邊新聞。據說從來不輕易公開發表其私人意見的女王,近日接見年前有份接待中國領導人的英方官員期間「不經意」地敞開心扉,左一句「太倒楣了」、右一句「他們對我們的大使可真是粗魯」,盡訴心中情,語驚四座。

搞小動作 早有前科

之所以在不經意前加上引號,乃因為英皇室的這種「含蓄」並非常例。王夫菲臘親王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國際大嘴巴」,對中國多所出言不遜,自然不在話下,史上最資深的王儲之一的查理斯王子當年出席九七香港回歸大典,揶揄當時的國家領導人為「可怖的蠟像」,亦成為一時熱話。

俗語說言為心聲。不經意的「咪後話」,恐怕才是英國人的心底話。想當日皇室迎來中國貴客,又是黃金馬車,又是一百零三響禮炮甚麼的,極盡隆重之能事。不是剛接完了巨額訂單麼?怎麼如今竟然翻臉竟比翻書還快?當然,事後想來,這一切可說早見端倪。正是同一趟「隆重出訪」,英國外相夏文達在倫敦希思路機場會見中國領導人的場景,竟然是一個由公廁臨時搭建而成。當時就有分析指這是英國人故意搞的小動作,目的無非是惡心一下中國領導人。

談到英國皇室,不得不插一段題外話。儘管已沒有任何實質政治權力,但作為整個國家的「吉祥物」,還是代表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的軟實力。君不見女王九十大壽,硬是搞成了全球矚目的盛事。英國皇室凝聚的力量,明顯超越英國的實際國力。從某種角度看,上述外交上的小動作,何嘗不可視為英國人「以小見大」、「四両撥千斤」的智慧與狡黠?

事實上,英國皇室的成功,看在中國人的眼裏,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也成為近百年來最大「what if」(如果……會怎樣),如果當年不行共和而搞君主立憲,如今會是怎樣一番光景?儘管是「以天下奉一家」,但總比那些無皇室之名,實質上卻吃盡民脂民膏的紅二三四代強吧!

外交鬥法 含蓄為尚

歷史沒有如果,現實是英國人有了裏子還要面子(儘管是事後「追認」的),而我天朝大國還要巴巴的趕到「英狤猁」國湊趣,真可謂咄咄怪事。或許讓國人足以自慰的是,如果將時鐘回撥二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間,英國特使馬加爾尼(George Macartney)銜命來華覲見中華大皇帝,結果因為馬氏堅持行一膝一跪之禮,而非三跪大叩之禮,被乾隆帝轟回祖家去。按馬加爾尼的隨員事後回憶︰「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裏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這回合以天朝完勝告終。

當然,今天的國際外交文明得多,再沒有哪一國使團淪落得像「乞丐」和「囚犯」。你說我「粗魯」麼?不要緊,咱也有官媒炮轟你們這幫「蠻夷」,至於在國際輿論話語權、能見度方面誰佔了便宜,自當別論。一個是「不經意」,另一個則顯得氣急敗壞,境界似乎已有高下之別。據說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時期的國務卿克里斯托弗一次訪華,致送的禮物竟然是一輛單車,大概除諷刺中國落後,兼有「踩在腳下」的意思吧!這種小心思當然瞞不了人,當下最高當局命人在新疆趕製一面印有美國地圖的掛氈,廣東俗語「畫公仔唔使畫出腸」,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熟悉歷史的讀者們當然知道,馬加爾尼覲見乾隆帝的故事還有下集。就在那次不幸的外交之行後四十多年,英國人以堅船利炮強行打開中國國門。今日中國號稱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早非當年夜郎自大的滿清帝國可比,竟至於如此自討沒趣,寧非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