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改革時節亂紛紛 殭屍企業欲還魂

中國正面臨新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波國企改革壓力。在經濟新常態、五大發展理念、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之下,政府將國企改革列為今年經濟領域五大改革重點之首。而持續下行的經濟形勢,似乎又給改革增添了幾分悲壯與殘酷,尤其是產能嚴重過剩的煤炭、鋼鐵領域,無論是地方支柱的大型國企抑或中小民企,都迎來嚴冬。鋼鐵賣出白菜價,一噸煤炭利潤買不到一瓶飲料;以煤為基的山西、黑龍江等省份,GDP和財政收入增速均在全國墊底;龍煤集團陷入欠薪風波,而天津渤海鋼鐵集團成立至今,五年負債更接近兩千億元。

各自為政 重複建設

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從政府財經領導人到經濟學家,常提到的一個熱門詞就是「殭屍企業」。當前中國企業困境的顯著標誌就是殭屍企業遍布,導致大量資源錯配與浪費,也是整體經濟改革的重點與難點。所謂「殭屍企業」,是指那些無望恢復生氣,但由於獲得放貸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於倒閉的負債企業,當中絕大多數是寄生在各級政府軀體上、靠輸血維生的國企。

殭屍企業之所以不斷累積疊加風險與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各級政府的「親生骨肉」,其在獲得信貸、財政、政策、稅收支持等具天然優勢,也確有一些企業有過輝煌與貢獻,在其遭遇困難時,政府慣性輸血扶持。另一方面,一些依靠政府行政指令為基礎搞的企業重組兼併、做大做強,但企業之間缺乏真正的產業鏈融合,導致合併之後貌合神離,依然各自為政,重複建設。據內媒報道,渤海鋼鐵合併了天津四家大型冶金企業之後,二○一四、一五連續兩年躋身世界五百強。然而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仍是產能的「高水平」重複擴張,在行業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加劇了問題堆積和債務負擔。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一些大型殭屍企業雖無效益,但樹大根深,企業在當地經濟中佔比大,工人動輒數萬數十萬,企業經營早已超出單純的市場範疇,而與當地社會穩定、就業、投資等緊密綑綁,一定程度上「綁架」了政府。政府出於維穩需要,慣用思路是花錢買平安,動用大量公帑為其輸血續命,實際上不過是擊鼓傳花的做法。更有甚者,政府往往出台刺激政策為過剩產能埋單,以致大量資源在「企業——政府——銀行」之間進行體制內消耗,改革也陷入「改革——震盪——暫停——掉頭」的停滯怪圈。

賺是自己 賠是國家

事實上,殭屍企業的存在不僅影響經濟質量,增加銀行壞帳,對資本市場也造成嚴重干擾。一些上市的殭屍企業,本身已大幅虧損甚至資不抵債,卻能獲政府財力支持,直接轉化為利潤以及包裝亮麗的報表數據。即使經營無以為繼,仍可利用手中的「殼」進行炒作,圈錢套利。

內地新一輪經濟改革與以往不同,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政府,放棄了對GDP增速的硬性掛鈎。政府一再強調壯士斷腕,對產能過剩、庫存嚴重的傳統行業進行改革。中財辦的高層智囊多次表態,中國政府此次實現經濟轉型目標明確,市場化改革決心堅定,不可能再通過強刺激來實現V型反轉,而將經歷一段長期的L型增長。

毋庸置疑,改革最佳的時機應當是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但此時企業往往陶醉於輕鬆獲利,不會想到主動改革,前些年煤價暴漲時就是如此。而當經濟惡化、不得不改革之時則困難重重,殭屍企業面臨的正是這種狀態,其根源仍在於自身缺乏改革動力,賺是自己的,賠是國家的,有問題就把包袱推給政府,借財政和信貸還魂,反觀大量民企卻仍被關在玻璃門外,無法真正參與市場化配置。如何處置殭屍企業,考驗政府的改革誠意和智慧。重走老路,經濟改革難言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