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青年政策應具能動性

青年問題近日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大議題,殆無疑問。學校老師在意教育功能能否對學生產生正能量的激勵;家長擔心子女會否學壞或面對難以承受的壓力;政黨在意年輕選民以至首投族的票源;政府緊張以青年為主力軍的本土激進派的抗爭行動;中央為青年民心未能回歸而揪心。

解決青年問題,全社會上下都有責任,毋庸爭議。政府要有完整且具針對性的青年政策,涉及健康、教育、就業及房屋等各方面;家長除了供書、教學之外,還要關心子女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疑難、誘惑與身心壓力;學校是青少年讀書、交友與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家庭以外重要的社教化場所。

倘若把青年問題置於社會這個大環境觀察及分析,則不難發現影響青少年意識、思想與行為的基本架構涉及四個大範圍,包括傳媒、學校、社交媒體及家庭。青年是有生命的個體,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均無可避免感染到來自這四個範圍涉及意識形態的影響。

根據政府統計處和聯合國有關青年人的定義,涵蓋十五至二十四歲的人士。從公共政策的層面看,所謂青年政策,可分在學與在職兩個大階段,前者指涉家庭與學校兩個極之重要的範圍,後者指涉生涯規劃、社會參與、創造工作職位、協助青年創業,以至面向青年需求的房屋供應等方面。

促進青年健康成長及解決青年面對的難題,政府主導的青年政策最具能動性,無可避免成為輿論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