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不須討好市民 但要聆聽聲音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出席一個由商界舉辦的退休保障論壇時,提到從政幾十年,深刻明白政府公務員和政府的政策不是為了討好每一個人,而是為了社會整體利益及維持香港競爭力;又提到像張建宗這些官員,在社會爭議下豈止「兩面不是人」,更是「面面不是人」。

這個說法,相信跟不少市民的理解有出入。無錯,政府是需要維持整體利益,維持香港競爭力,做些對香港好的事。然而,甚麼才是好?甚麼才是對香港有利益?這個決定權不在政府,更不是由官員說了算,而是由市民決定。因此,政府的工作不是要討好每一個人,而是要聽每一個人的意見,尤其是佔社會大多數人的意見。

或許,司長之言正好解釋今天香港的問題所在。政府和官員在很多問題上都有既定立場,認為某些東西就是「好」,但這個「好」往往不被大眾認同,跟大眾的想法有所出入,可惜政府往往沒有修正原本的方針。我們看到政治上的撕裂已令香港受到很大的傷害,而政府在勞工範疇上沒有尊重市民的意見,例如,涉及三百多萬打工仔女的標準工時、全民退保以及取消強積金對沖等,都是大部分人認為好的事,都是大部分人贊成的事,但政府卻自訂一套標準,更將此壓在群眾的聲音之上。這樣就造成社會極大反感,對香港絕對沒有半點好處。

在很多人眼中,「公僕」兩個字已經足夠解釋政府官員的角色,就是要為人民服務。在執行上,官員可有本身的風格,或按本身對程序之認識而作出不同的操作安排。但對於執行的內容、理念和意志,則絕對需要跟循民意——這正是以往公務員值得尊重的地方,也是公務員需要尊重的地方,絕不應由官員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