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明鏡:習近平改革新標準

習近平在日前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提出,「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無疑,習近平此舉是重新界定對中國改革的評價標準,對鄧小平的「三個有利於」有所發展,亦有所揚棄。

鄧小平一九九二年南巡提出的改革標準:「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時的背景是,八九天安門事件後,中共保守派勢力抬頭,「姓資」與「姓社」的爭論重新興起,包括新上台的江澤民也說了一些保守的話。鄧小平南巡本身就是回擊,但是中國傳統勢力龐大,鄧小平非常聰明地提出「不爭論」的策略,他的「三個有利於」的作用,第一就是封住爭論的門,第二就是「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由於中國當時實在是窮,溫飽沒有解決,鄧小平的改革立竿見影,得到老百姓極大的擁護。但是,鄧小平的改革也留下了一個「罩門」,那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使中國新的既得利益集團迅速形成,貧富差距迅速擴大,官員貪污兇似豺狼,中共威信一落千丈。

此時此刻,習近平推行改革,一個方面是繼續解放生產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緩解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事實上,當下改革的阻力已經不是傳統的保守力量,相反是新的既得利益階層。在這個背景下看習近平的新改革標準,就會一目了然。

習近平的新改革不但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而且要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從而重新獲得中共執政的新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