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二正十副大戰區 融合作戰新架構

解放軍五大戰區投入運作,新將領陸續到崗,走馬上任。與原來「大陸軍」思維下的大軍區體制不同,戰區更加突出多軍種融合作戰,從機構設置到領導班子選配,都凸顯多軍種聯合作戰的特色。

軍種主建戰區主戰

原來的七大軍區,都是陸軍部隊,軍事、政治主官幾乎是清一色陸軍將領。同區域的海軍艦隊、軍區空軍主官,雖然也兼任大軍區副職,都通常只是掛名。本輪軍改之後,解放軍正式實施「軍種主建、戰區主戰」的新體制,廢除大軍區,成立陸軍總部管理陸軍部隊建設事務。陸軍不再是唯我獨尊的「老大哥」,而與其他軍種平行平等。相應的,新成立的戰區,也由各軍種聯合集成,而不再是以陸軍為絕對主角、其他軍種做配角。

從領導班子組織機構來看,新設立的五大戰區,雖然司令員、政委仍然都是陸軍將領,但這是「大陸軍」體制轉型過渡時期的產物。畢竟陸軍規模數量仍佔多數,短期內難以徹底改觀。而戰區的副職,則完全按照陸、海、空三軍平等的原則均衡配置。沿海的北部、東部、南部三大戰區,各設三名專職副司令員,分別由三軍將領擔任。位於內陸的中部、西部兩大戰區沒有海軍,則相應增加一名陸軍或空軍職數。政工將領方面,五大戰區普遍只設一名專職副政委。

以南部戰區為例,司令員王教成、政委魏亮之下,三名副司令員魏鋼(原海軍後勤部部長)、副司令員陳照海(原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副司令員常丁求(原瀋陽軍區空軍參謀長),來自三大軍種,且海軍出身的魏鋼排名第一,並兼任戰區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是司令員的首席助手。與之類似的情況下,中部戰區排名第一的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李鳳彪,來自空軍,此前曾任空降兵第十五軍軍長、成都軍區副司令員。由非陸軍的將領擔任戰區參謀長,這在昔日的大軍區體制下,是絕無可能的,是向軍種聯合作戰轉型的具體表現。

同時,陸軍、海軍、空軍均在各戰區設立分部,負責各戰區範圍內本軍種的建設管理。由於戰區軍種機關,既是本軍種總部的下屬機構,又是本戰區的作戰力量,因此成為了軍令、軍政兩大系統的結合部,成了指揮鏈、管理鏈的交匯點,同時肩負「主戰」、「主建」兩大使命。

融合不同作戰理念

故此,各戰區軍種首腦,也兼任本戰區副職。如南部戰區陸軍司令員劉小午、政委白呂,南部戰區海軍司令員沈金龍、政委劉明利,南部戰區空軍司令員徐安祥、政委陳顯國,都分別兼任南部戰區副司令員、副政委。

總計來看,南部戰區軍事主官有一名司令員,三名專職副司令員(陸海空各一人,其中一人兼任參謀長),三名兼職副司令員(分別兼任戰區陸海空三軍司令員);政治主官有一名政委,一名副政委(兼任政治工作部主任),形成了「二正十副」的局面。北部、東部與之類似,中部、西部人數相應減少。

在機構設置方面,過往的大軍區設立有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裝備部,前二者是副大軍區級,後二者是正軍級。

戰區不再設有司令部,改設聯合參謀部、政治工作部、後勤部、裝備部。四個部門平級,但由於參、政二部地位重要,由副司令員、副政委兼掌。

聯合參謀部是戰區聯合指揮中心,承接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指揮本戰區各軍種部隊,其成員也不像原來的軍區司令部那樣由陸軍一統天下,而由陸、海、空、火箭軍等官兵聯合組成,融合不同作戰理念、知識結構,共同研判、籌劃、決策,擬定作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