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訓練冀與歐美接軌

【本報訊】休閒式的水肺潛水在香港非常流行,不少愛好者愛於假日潛水探索海洋世界,但科學潛水雖同是水肺潛水,但卻是任務導向,需長時間作業,且會到水質渾濁、海浪較大之地。現時,本港未有科學潛水的訓練及認證制度,令有關海洋的研究裹足不前,專家希望日後可發展本地的科學潛水訓練,並與其他國家成立互認機制。

任務導向 作業時間長

城大的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荔指出,科學潛水是任務導向,以研究作為目的;而科學潛水的地點也有異於休閒潛水,研究人員會去一些水質渾濁、能見度低、海浪較大的地方,亦需要長時間作業,可能達一至兩小時,而非一般休閒潛水的四十分鐘。

陳荔又指,本地沒有科學潛水的訓練及認證制度,具備科學潛水認證的美國及歐洲等地,是不會願意與本地科研人員合作,令本港的海洋研究停滯不前,增加研究的困難程度。他希望本地大學日後可發展科學潛水訓練,與美國及歐洲的大學有互認機制,方便香港與外地交流。除了海洋研究,他亦會與擁有潛水牌的實驗室科研究人員向大眾推廣潛水活動,希望人們潛到海底親身觀察海洋被污染的情況,驅使人們減少污染,達到教育目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