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墟隨時逼搬竇 集體回憶剩幾多

唐代詩人劉希夷寫過首《代悲白頭翁》,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傳頌千古,其實何止繁花依舊,人面全非,連有七十年歷史嘅旺角花墟都面臨搬遷威脅,話唔定「歲歲年年墟不同」都似咯。

件事係咁嘅,最近花墟商戶收到政府建議,提出將佢哋集體遷去洗衣街政府設施嘅原址,希望可以改善阻街情況之餘,亦配合洗衣街用地闢作綜合商業及住宅發展咁話喎。

冇錯,花墟成日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尤其新年及情人節檔期更加逼爆,人車爭路,險象環生,當局作出適當嘅規管係無可厚非。問題係,喺發展同重建之前,係咪應該先做足諮詢同埋周全嘅考慮,最重要嘅係有冇從商戶同顧客嘅角度出發呢?

唔講唔知,花墟歷史要從咸豐年間嘅《北京條約》講起,當年清廷割讓九龍半島畀英國,定居港九嘅外國人愈來愈多,由於西洋人習慣以鮮花裝飾家居,新界花農便每日到界限街附近賣花,漸漸成行成市,花墟道、花墟徑、花園街、園圃街及園藝街等都係因應花墟而來。即係話,花墟與香港開埠一百多年歷史息息相關,點止滿載住港人集體回憶吖,更加係香港重要嘅地標之一,點可以話搬就搬o架。

正如商戶話齋,呢個地方本來唔係由政府自主規劃,而係攤販聚集營商,由最初木頭車小販變成舖頭,然後成為愛花之人嘅聚腳地,花墟演變成世界知名而極具特色嘅景點,基本上同當局無關,加上不少商戶擁有業權,如果佢哋堅決唔搬,港府都係冇符嘅咋!

老實講吖,花墟商販對搬遷嘅反應咁大,除咗係家傳祖業同埋歷史回憶,更加因為有現實嘅問題。規劃署冇講明係安置去街舖抑或商場,小學生都知啦,植物要陽光水分,要焗搬入冷氣商場,真係種仙人掌都死喇,即係擺明趕盡殺絕嘅啫。

嗱,以「雀仔街」為例,當日因城市發展集體遷往位於界限街花園街嘅雀鳥花園,點知當局眼高手低,雀仔街失去原有嘅地道特色同活力,由遊人如鯽淪為門可羅雀。前車可鑑,花墟商販點會再做老襯咁笨呀。

冇計啦,港產官僚人頭豬腦,搞保育不嬲得啖笑,反觀台灣就唔同嘞,人哋知道夜市文化係寶,保育都保唔切啦,唔係講笑o架,單係台中逢甲夜市,一年觀光人次有上千萬,總營業額以百億元台幣計,既可保育地道文化,又可賺取經濟收益,真係唔到你唔服p架。

講到底,港府冇嘢叻,最叻做邊瓣衰邊瓣,唔止搞到小商戶雞毛鴨血,分分鐘連本土文化都連根拔起,咁就大件事咯。